编者按:罗杰·波波(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以革命性的大号演奏理念重塑了乐器表现边界,将大号独奏艺术推向全新高度。2023年大师辞世后,其艺术遗产更显珍贵——纪念网站关闭、著作渐成绝响。为此,本报特邀国家大剧院大号首席、天津茱莉亚学院客席教授王海宇,从其珍藏的罗杰·波波文献中精选大号及铜管演奏艺术精要,以飨当代乐界。
通常我们看到谱面上所写的东西都是不准确的!比如,多数时候力度标注在了不正确的位置,不准确的演奏法要求,错音等等。这是由于我们的大部分乐谱都有印刷错误,遗憾的是,即使演奏者已经研究过并且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他们还是害怕自己的演奏与谱面所标记的有偏差。他们的恐惧源自重要比赛中的评委组、交响乐团招聘评审组、音乐学院的招考委员组,甚至于他们的老师这一系列权力中枢对印刷错误的无知。如果演奏者演奏那些与谱面不同但是正确的东西被判定为是错误的,这真的很令人感到悲哀。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范例就是沃恩·威廉姆斯创作的《f小调大号协奏曲》中就充满了包括发音、力度、乐句和音符上的多个方面的错误。
幸运的是,这个曲名一出现,大多数演奏者或者老师都知道谱面上有哪些印刷的错误。但是如果我们演奏沃恩·威廉姆斯给一个没有这方面知识储备的人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在瑞士洛桑音乐学院的大号考试中,一位“专家”(评委)批评一名学生未按乐谱要求演奏,尤其是发音演奏法方面;我向他解释了这些发音标记的历史发展转化,他很快撤回了批评。这当然是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情形,但有时候却并不是这么轻松愉快!
沃恩·威廉姆斯的协奏曲是大号的主要作品之一,里面的记谱充满争议及诸多错误,甚至可以用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一下。现在我们仅仅提及,原始的乐谱同现在的出版谱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那么现在流传版本的发音标记是如何被印刷出来的呢?
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记载,沃恩·威廉姆斯非常希望发音、乐句的标记对表演者及这个乐器来说都是顺手的,因此在1954年,此作品全球首演的演奏家菲利普·卡蒂列内给出版的乐谱进行了发音、乐句句法的划分。至此我们使用的仍是这版七十年前演奏家以当时的表演理念所标记的版本。今天,演奏家在技巧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七十年前的记谱法不再适合这首优美的协奏曲。如果沃恩·威廉姆斯还允许表演者重做发音、乐句标记的话,我相信他一定会更倾向于新乐手们的标记。我想,大多数能力出众的演奏者也不愿意被困在这个七十年前的人所创造的观点中。
就个人而言,我会让学生用如下步骤学习沃恩·威廉姆斯协奏曲:先使用牛津大学出版社版,1954年出版(菲利普·卡蒂列内的标记版本);再学习乐队租赁谱手稿中的发音及乐句标记版本;以及在我的70场演出中,通过经验演变出来的发音、乐句标记版本。当学生可以演奏这三种记谱方式后,我会提供一份没有标记的副本,让学生做决定,就如同作曲家给予七十年前的首演者自由一样。
大号在音乐世界中是一种相对较晚发明的乐器,我们所拥有的曲目库也是新的,我们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来确定哪些新作品会成为真正的杰作。历史悠久的乐器比如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他们有诸多如柴科夫斯基、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德沃夏克等知名作曲家的作品。同时,这些伟大作曲家的代表作经由杰出表演者的多样化诠释,还会被赋予与众不同的魅力。事实上,不同的诠释才是音乐最美妙之处,他们都只将出版的印刷乐谱作为他们个人音乐表现的参考。所以我们大号演奏者的权益就应当被剥夺吗?一个很不幸的事实就是我们独奏曲目库中的大部分作品是由小众作曲家所写,与知名作曲家的作品相比,我们显然需要提升自身的技能技巧来丰富作品诠释的可能性,以帮助这些作品听起来更像是传世之作。大部分时间由于学术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大号演奏者(或是其他铜管演奏者)演奏时的状态更像是在参加一场数学测验!但其实这并不能创造音乐之美。
上世纪上半叶的伟大指挥家(及幽默家)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的故事,可称为个人音乐诠释的范例:
排练中,斯托科夫斯基要求第二巴松管演奏弱一些。
二巴松:我的力度是中强,所以您是要中弱、还是弱、还是极弱?
斯:你结婚了吗?
二巴松:(困惑状)嗯,结婚了。
斯:我可以看看你的结婚证吗?
二巴松:(更困惑)我没带在身上。
斯:好吧,你读过上面的内容了吗?
二巴松:(疑惑且又困惑)……嗯……我好像读过,太久之前了。
斯:嗯,那上面告诉你所有的事情了吗?
这个有点冷笑话的故事告诉我们:除了书面上所写的,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所以请尽情享受这个过程吧。
罗杰·波波/文
王海宇/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