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4 17:56
自DeepSeek爆火以来,很多人“遇事不决问AI”,学习、工作,甚至看病也向AI求助。据报道,有网友把DeepSeek当成“老中医”索要药方;有人拿DeepSeek的诊断方案,直接找医生开药;有患者查DeepSeek后“质疑”治疗方案,结果还“质疑”成功了。一时间,“AI医生”引发热议,有人认为,结合先进医疗设备,把看病交给AI完全没有问题,也有人觉得有临床经验的专业医生更靠谱。
基于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学习能力,AI在看病诊疗上的能力不容小觑。比如,AI能辅助治疗方案决策,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能帮助医生快速获取最新科研成果和权威指南,还能辅助医生进行疑难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AI评估病情速度更快,在争分夺秒的脑卒中急救中,患者做完检查几分钟后,医生就能查看“AI医生”的诊断结果,比真人看片快约半小时;还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面向神经系统疾病预警的智能人机交互关键技术”通过多维评估体系,可以助力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
但AI纵有三头六臂,还没强大到“破鼎而出”的程度。AI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依赖于大量的高质量训练数据、算法的优化程度以及临床验证。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AI作出的诊断不仅可能不准确,还可能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也因此,多地为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设置“红线”,如北京市卫健委2023年出台政策要求医生禁止使用AI生成处方,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湖南省医保局近日印发通知,要求严禁使用AI自动生成处方。
实际上,AI不能代替医生,也代替不了高水平的医生。AI说到底是一种技术,但人不是机器,生病也不是螺丝坏了换一颗那么简单。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就是因为人体是复杂多变的,只有亲眼看到、上手诊断,才能因病施治。看病诊疗的过程,不仅是患者提诉求、医生开药方,患者做检查、医生读数据的过程,更包含医生对患者的关切、对生命的尊重,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对疾病康复的信心。如果说AI看的是病,那么医生看的是病人,在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交互中,才显出医学的人文精神。
让AI介入医疗,既不是要取代医生,也不是让医生指挥AI干活自己躺平,而是要让其帮医生在医疗服务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AI和医生之间的关系,不该是你争我抢,而应是协作共赢,就像有医生说的,AI对于医生团队来说是辅助、是朋友。医学专业领域的大模型雕琢得越精细,医生对AI的使用越有效,越能更快、更好地治病救人,守护更多人的生命健康。
不管辅助决策、快速评估还是早期干预,AI都只能备以顾问,“打打下手”。鼓励使用AI是为了更高效地看病,给AI看病上“紧箍”则是明确人工智能的辅助性、工具性地位,提醒医生保持对医务工作的敬畏感、对病人的责任感、对病情研判及治疗方案的主导权,不要陷入AI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