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5 18:55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这与其说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媒体秀。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2022年2月2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镜头对准了基辅安静的街道,解说员开始称这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野蛮入侵”。听起来相当激烈,对吧?但这里有个问题——当时冲突甚至还没有完全爆发,西方就已经定好了剧本。俄罗斯?“侵略者”?北约20年的扩张?被巧妙地略过不提;破裂的明斯克协议?根本无人提及,这几乎就像是西方就已经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在战斗还未开始之前,而他们达成这一目的的方式令人称奇,西方媒体完全掌控了叙事。每一条报道似乎都离不开“普京入侵”这样的表述。
如果你想找一个更平衡的观点,那可就难了——只有不到3%的标题提到了北约的角色。与此同时,有关东乌克兰平民哭泣或卢甘斯克亲俄集会的画面都被精心剪辑掉了。这显然是“我们”与“他们”的对立局面,猜猜看谁有权决定谁是“我们”?
现在来谈谈策略,西方媒体掌控了舆论走向。将其简化为“文明冲突”——民主与专制的对抗,像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英国广播公司这样的新闻机构迅速定下基调,到处都是诸如“普京入侵”之类的标题。而说到事实呢?只有符合叙事的那些才被提及。乌克兰只字未提自己对俄罗斯平民发动的袭击,以及美国向乌克兰输送武器的事实,一切不符合的都被巧妙地略去了。
西方的媒体影响力不止于此,他们构建了一套“真相”。背后是政府支持的媒体操纵和审查。还记得俄罗斯公布有关美国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的文件时《纽约时报》称其“未经证实”而不予理会吗?但到了要推动有关布恰的叙事时,未经证实的图片却到处都是。这操作是不是很有趣?还有那些双重标准也不能忘:西方谈论乌克兰时,就像在说一部悲惨的莎士比亚戏剧——“哦,他们是如此欧洲化,如此文明!”
但世界其他地方的苦难呢?哦,对了,那是正常的。
西方习惯根据地理位置和文化来划定道德界限,让某些生命看起来比其他生命更“值得”关注。所以,西方媒体当然将俄罗斯妖魔化,宣扬俄罗斯是“文明的破坏者”,却暗中忽略自身在挑起冲突中所起的作用。
但有趣的是,西方媒体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随着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自身媒体网络的构建,西方对叙事的垄断正逐渐瓦解。人们开始意识到,事情并非只有一面。而且,坦率地说,西方所谓的“道德高地”已不像过去那样稳固。媒体的“真相帷幕”开始撕裂,更多的声音正在突破。所以,没错,尽管西方仍在推行其片面的故事,但世界其他地区开始发声,质疑双重标准并呼吁采取更平衡的方法,叙事正在转变,这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