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北京市中小学迎来了新学期,同时到来的还有一个“健康大礼包”——市教委、市体育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
这是北京市继2024年秋季学期实施课间15分钟政策之后,针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又一项举措。
从10分钟到15分钟——5分钟的扩容,让操场热闹起来了吗?5分钟的改变,能撬动更多的教育变革吗?
一起走进孩子们的校园,看看这些破旧立新的变革带来多少惊喜!
让孩子玩得充分
学校“上天入地”破解空间难题
对孩子们而言,课间时长从10分钟变成15分钟让他们喜出望外。玩的时间充分了,意味着需要更加充足的活动场地。
北京各中小学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场地充足的学校,户外活动丰富多彩;场地有限的学校,则通过挖掘空间潜力,打造特色课间活动。
北京第八中学西便门东里校区学生课间打乒乓球
图源/中青报·中青网
朝阳区实验小学
紧邻繁华商业街的朝阳区实验小学,存在着体育运动空间不足的难题。学校想办法挖掘空间潜力——“上天入地”,把学校的空地、空房、过道、楼顶、地下空间等都转化为师生的运动场地,陆续建成楼顶足球场、楼间连廊、楼内运动空间、体操房等活动空间。
学校进门就有架设攀爬设施
图源/新京报
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学校整合了空间,将校园南楼二、三层设施进行优化更新,新建乒乓球、啦啦操、少年篮球场、轮滑教室等运动空间,新增近1000平方米的运动场。
通过对校园运动空间的挖潜,对比之前共增设运动场地3000平方米,相当于7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
朝阳区实验小学学生在上篮球课
图源/新京报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作为一所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12年制学校,北外附校虽然面积大,但还是存在人均使用面积不足的问题。
为此,学校对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课间做出错峰安排。同时,在教学楼下开辟了五六个区域,将乒乓球、羽毛球场地搬进来,让学生能便捷地在课间走出来活动。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近700年历史的府学胡同小学,庙学合一,学校完整地保留了校园内庙、堂、阁、祠四位一体的传统文化建筑,打造了“活”的教育博物馆。
孩子们在课间可以走进不同的博物馆了解文化并丰富知识面,还有学生在课间担任起了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为同学进行讲解。
让孩子玩出健康
破解“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
课间时长的增加,不仅让孩子们玩得充分,还有助于破解“小眼镜”“小胖墩”等身心健康问题。
国外研究表明,课间轻微活动就能降低儿童肥胖风险,而室外活动对缓解青少年近视也有重要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教室,享受户外时光,身心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充分利用乡村学校的特点和资源,让孩子融入室外,找到适合自己的户外运动。
学校为学生们准备了自行车、攀岩设施与护具等器材,学生在大小课间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课间攀岩、单车骑行等多种户外活动。此外,乡村中独特的动物和植物,都成为学生课间15分钟活动的资源。
相较于其他显性的变化,孩子们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不易被察觉。但在冲破壁垒、跨越屏障的瞬间,往往会表现出破茧成蝶的蜕变。
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花园小学的楼道内摆放了一架钢琴,课间总有学生经过时随意地弹上几下。有一个说话不太流利的小男孩,缺乏和他人交流的信心。但这一学期,经常在课间弹奏钢琴,指尖跳跃的旋律引来老师和同学们的频频称赞。慢慢地,他在和琴键“对话”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音乐成为他表达自我、克服自卑的新语言。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学生在课间跳绳
图源/中青报·中青网
5分钟“扩容”
带来教学结构“变革”
课间时长是否能真正扩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
为了让教师从观念上真正重视课间的育人功能,北京市从市级、区级到校级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培训。
对教师来说,转变是从身份的调整开始的,要从原来的课间“管理者”转变为课间“参与者”和“设计者”。
■ 在北外附校,二年级老师邓招菊带领孩子们设计了超级大富翁的游戏。孩子们把快递纸箱板作为材料,然后在上面设计一些图案,或者是一些语数英的简易题型,实现了“在学中玩、玩中学”。
■ 府学胡同小学的班主任王云龙,每到课间就吆喝学生一起走出教室打篮球。现在,每个课间他身边都围着一群打球的孩子,除了他自己班的学生,还有其他班的学生也参与其中。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学生在课间打篮球
图源/中青报·中青网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间的育人作用,教师们开始在课堂上发力,不仅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上做文章,也有意识地开展课堂与课间的联通。
一方面,在课堂结构上,利用课堂尾部的3至5分钟开展学生研讨、师生互动,创造柔性空间,确保准时下课。
另一方面,将课堂内容延续到课间,用课间影响课内,延伸与反哺相结合,实现课间课内一体化。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语文:《记一次游戏》为课间扩内容
体育:《跳绳》为课间做支持
数学:《剪拉花》为课间供游戏
劳动:《缝沙包》为课间添道具
科学:《我们来做“热气球”》为课间增选项
美术:《瓶盖玩偶》为课间创玩法
课间时长5分钟的扩容,成为一个小小的切口,让教育改革从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开始。
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鲜活的生命对待,聚焦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才能换来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你家孩子的课间有哪些可喜的变化?欢迎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