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由迈克尔·哈里森和乔纳森·丘奇出品,奇切斯特节日剧院和舞台娱乐公司联合制作的音乐剧《雨中曲》来到北京。本次演出版本以1952年好莱坞经典同名歌舞片为基础,对电影的故事场景和歌舞表演进行了极为贴近原片的呈现。由于电影版本的歌舞设计需配合摄影机的场面调度,因此各个舞台版本都会作出细节调整。在本次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创团队在编舞、舞美、服装等细节的重新设计。但或许只有等看完演出、走出剧场之时,才会真的体会到本次演出所指的“原版”到底是什么。
首先是对于电影剧情和表演的高度还原——这不仅要求剧情走向、人物设定和原版电影保持高度一致,同时需要让观众感受到当时好莱坞歌舞片所具有的艺术氛围。
由于故事发生背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好莱坞,当时百老汇表演风格多样,在《雨中曲》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富丽秀的大型群舞场景,同时可以看到演员再现了当时独特的表演风格:无论是默片中夸张的形体动作,还是滑稽独舞中诙谐的肢体语言,还包括歌舞段落中极具百老汇早期风格的舞蹈和声线,这些都需要演员精准再现。此外,如何在一场剧中完成如此高体力强度的表演,并抓住那个时代的表演风格,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巡演季的呈现效果,这对于演员来说是极大考验。
第二个“还原”就是雨幕,也是这次演出宣传的重点。
或许因为音乐剧在诞生之初就留有轻歌剧的基因,通过奇观化的场景设计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观剧感受,常会成为一些剧目舞美设计的追求。例如《歌剧魅影》中掉下的吊灯,《老妇还乡》中剧院中的火车,《西贡小姐》中带走男主的飞机,还有《蝴蝶梦》中的那场大火。对于《雨中曲》来说,是否可以让演员在真实的雨幕中起舞,成为主创团队努力的目标。
记得2011年当团队第一次在舞台“下起雨”时,出现了许多难题:雨声的嘈杂掩盖了演唱的声音,大量进水会造成麦克风等设备故障。不仅如此,在保证演员表演安全的前提下,舞台地板材质选择和结构设计不仅要保证雨中段落台上有足够积水,还要让演员可以完成踩水、踢水等动作表演,同时在场景结束后需要迅速排水。剧中大量的踢踏舞段落更是对舞台地面的巨大考验。
但也正是因为主创团队的努力,终于,在电影上映70多年后,伴随“Singin’in the Rain”的旋律,那一场好莱坞黄金时期的雨在北京艺术中心的舞台上洋洋洒洒落下。当记忆深处的经典旋律响起时,电影和舞台在这一刻交相呼应。
随着近年来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音乐剧这种表演形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原版引进剧一直深受观众欢迎,例如《伊丽莎白》《巴黎圣母院》《歌剧魅影》等原版剧目已在中国完成多轮巡演,积累了众多的观众群体。但随着观众对经典剧目的熟悉以及对音乐剧表演风格的了解,经典大IP已不再是吸引观众购票的惟一原因:主创团队的制作能力、演员的业务水平、该版本是否经过市场检验等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观众是否购票。
因此,当2025北京巡演版本《雨中曲》公布演出信息时,一部分观众会相对持观望态度:虽然作为经典IP《雨中曲》被大众熟知,但本次演出版本之前主要在海外,也并没有官摄视频,国内观众相对陌生。
但2月14日首演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打消了心中的顾虑。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可以看到许多关于本次演出的剧评,剧友群也开始出现求票信息——开局观望、好评出现后热度攀升、余票快速售出,这基本是近年高品质“冷门剧”票务低开高走的市场规律。
好的剧目和表演观众会知道,市场也终会知道。
荔娜/文
龚雪东 牛小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