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6 14:46
最近,“90后”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有点忙。
王兴兴带机器人上春晚 图片出处:王兴兴本人微博
自总台蛇年春晚的“转手绢”机器人爆火出圈后,他先是参加了民营企业座谈会,后又回到母校上海大学共启机器人研究院。这位被认为内向、偏科的年轻人,正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阔步前行。
王兴兴的故事非个例,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不少青年创新人才。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学生”,甚至有点“叛逆”“偏执”“爱搞事”,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迎来了事业的高峰。
欣喜之余,我们应该思考,他们的故事带来什么样的启示?“爱搞事”的年轻人需要怎样的创新土壤?
一
给予理解是阳光。
什么是创新?一言以蔽之,求新求异。这样的特质,往往决定了创新人才具有非常规的思考模式、行为方式、成长路径。
王兴兴曾坦言,自己高中大大小小的几百次英语考试,大概就及格了3次。网友还编了个段子:怪不得公司叫“宇树(语数)”科技,因为“外”太差了。
不仅如此,当其他同学在毕业季按部就班写论文时,他却选择参加机器人比赛而申请延期毕业。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流露出“王兴兴”们追逐梦想的纯粹和坚定。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回顾历史,很多改变人类社会进程的创举,往往源于创新者发自肺腑的热爱。正是因为热爱,80后的导演杨宇(饺子)才能顶着那么大的压力“弃医”跨界,制作出国产动画顶流《哪吒之魔童闹海》。
我国阔步走向科技创新“无人区”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不断激发王兴兴、杨宇等人才的创造力。前提就是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和舆论氛围,让他们感受到认可与尊重。
二
允许失败是雨露。
钱学森曾说:“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从0到1”的道路注定坎坷,每一次突破想象的尝试,都可能会遇到未知挑战。风险与阻力、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感,恐怕非局中人难以想象。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尝试了上千种材料,SpaceX在成功实现火箭回收前经历了多次爆炸……几乎每个重大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失败的经验积累。
在这个不断向“新”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重新认识失败的价值,打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系统。比如,创新保险机制、建立失败案例库、构建创新者交流平台、设立探索性创新研究保障金等。
允许失败不是自我减压,而是要为创新提供适宜的生长空间;宽容失败不是鼓励失误,而是为锐意进取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践行“允许失败”的理念时,创新的种子才能茁壮成长,结出丰硕果实。
三
多元评价是春风。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些“特立独行”的人才可能不擅长考试,但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可能不循规蹈矩,但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换言之,如果人才评价机制继续唯学历、唯职称,这类人或被束缚手脚,不得不选择“随大流”。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呼啸而来,“一刀切”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机制,已经不能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场景和新挑战。
教育部明确提出,相关高校需进一步优化探索多维度的评价方式,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这不仅涉及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改革,更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人才工程。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不是降低标准,而是为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发现和使用人才。
“不日新者必日退”。国家强大、社会进步,不仅依靠创新者的锐意进取,更离不开每个人的自我更新。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解放思想开始,为这群“爱搞事”的年轻人培育出更适宜的创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