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群崛起聚势如虹
北京晚报 | 记者 曹政 美编 吴薇

2025-02-26 15:17 语音播报


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重卡驶上京津塘高速公路。本报记者 和冠欣 摄

空中俯瞰雄安宣武医院一期、二期。本报记者 武亦彬 摄

坐落在天津宝坻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本报记者 王海欣 摄

京津塘高速公路,这条京津冀地区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在通车30多年后,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使命。

每天早上,一队自动驾驶货运重卡都会载满货物从北京马驹桥出发,途经河北廊坊,抵达天津。从上匝道到驶入收费站,再到在高速公路上变道,全套动作都不需要司机操作。

“过去,自动驾驶货运卡车只能在北京跑。上不了干线物流通道,发挥不出自动驾驶的作用。”小马智行副总裁李衡宇从事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已有10年。去年,他盼望的自动驾驶卡车跨省运输终于成为现实——京津冀三地在京津塘高速联合打通了国内首个跨省自动驾驶干线物流货运场景。

“新两翼”迸发更强劲动能

站在新十年起点上,京津冀不断书写着协同发展新故事。

北京市民不断感受到疏解整治促提升带来的点滴变化:东六环外,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去年10月开诊,智慧病房通过可穿戴设备、具备心电监测功能的病床等,将患者心率、血压等情况及时汇总,一旦出现异常指标就实时预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昌平新校区一期、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二期建成投用,首都体育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市属高校迎来更均衡的布局;去年,京城留白增绿222公顷,也让更多老百姓家门口“推窗见绿”。

协同联动下,“新两翼”迸发更强劲的动能。

在雄安新区,中国星网正式迁驻落地,华能总部、中化总部开展内部精装修,中矿总部、4所来自北京的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累计入驻企业130余家,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在城市副中心,市级机关第二批集中搬迁圆满完成,北投总部大厦落成投用,东六环入地改造具备通车条件,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完工,城市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运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一期启用,潮白河两岸居民盼望多年的厂通路建成通车。

随着交通大动脉不断延伸,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也走向深度融合。

共同锻造更强大产业集群

除了“开通一条路”,京津冀还“共造一辆车”,推动造车新势力在京津冀地区开展整零合作,共建百公里汽车零部件配套圈;“智算一张网”方面,携手打造“京津冀蒙”算力供给走廊,正式上线北京算力互联互通和运行服务平台;“保障一条线”方面,京津共建天津南港工业区电子化学品基地。

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等共建园区成立的同时,规划用地8000亩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也正式开园。与其他产业园不同的是,这座生态港在北京顺义、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各建一个园区,集聚三地力量,共同锻造更强大的产业集群。

“京津冀重点产业链正在加快强链补链,三地联合开展‘卡点’攻关、‘堵点’招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去年,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5个区域集群晋级“国家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数量已经达到7个。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21万多平方公里的京津冀大地上,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浮现。

协同典范

热景生物副总经理张宏刚

廊坊基地助力订单飞来

国内首个获批用于肝癌早期诊断的甲胎蛋白异质体试剂盒,打破国外垄断的肝癌诊断指标异常凝血酶原试剂盒……在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热景生物的洁净实验室里,一批新技术难题被逐一攻克。

走出实验室,这些技术成果被迅速转化为产品。60公里外的廊坊市广阳区官东路70号,该公司10万级洁净车间里十多条全自动化产线加大马力,一天的工夫就能下线数十万人份的检测试剂,随后运往全国各地。

日历翻回到2016年。当时,热景生物历经多年攻关,终于掌握了磁微粒化学发光技术,并建立了国内首个单人份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平台。新技术有了,就需要新产品尽快投产,但困难是没有产线。那年,热景生物还在大兴租用一栋四层楼房用于生产和办公,其中仅有一层用作洁净生产车间。公司开始在周边寻找合适的生产基地。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大家将目光投向紧邻大兴区的河北廊坊。热景生物副总经理张宏刚几乎把廊坊各大产业园跑了个遍。他发现,廊坊在自动化等工科领域的人才较多,这恰恰与北京生物医药研发人才形成互动,更适合落子生产基地。

自从把生产基地落地廊坊,该公司在北京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前沿探索型的研发,除了试剂盒和检测仪器,还向抗体药物、核酸药等创新药领域拓展。随着公司新成果产业化提速,大量订单从全国各地飞向工厂,早期建设的20亩地、三栋楼很快就满负荷运转、不够用了,廊坊的生产基地又扩建了30亩。如今,廊坊生产基地已经可以生产近20款仪器设备、数百种检测试剂。

“我们围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了两个产业化基地,发挥北京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也结合了廊坊基地生产制造能力,二者结合就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产业优势。”他说。

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黄春

把优良传统带到了雄安

河北雄安新区雁翎大街上,由一条连廊贯通的5座建筑鳞次栉比、井然有序,校门口的石头上镌刻着与一百多公里外北京四中本部一模一样的校训。

2023年9月,作为本市援建雄安新区“三校一院”项目中体量最大的学校,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开学,迎来了第一批学生,黄春出任校长。随他而来的,还有北京四中这座百年名校的光荣传统。了解北京四中的人都知道,体育课是学校一大特色。即便是高三年级,也依然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黄春把这个传统带到了雄安,孩子们每天都不担心体育课被占,每天都能充分锻炼。

每周两节的戏剧课也是黄春一定要排进课表的。“舞台是改变一个人综合素养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全世界的好学校都有戏剧课,集中培养孩子们沟通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他说,在雄安校区,戏剧课是全员必修课,不是单纯讲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孩子们走上舞台,尽情展示自己、锻炼自己。

去年,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教育集团揭牌,这是雄安新区首家教育集团。该教育集团以北京四中雄安校区为龙头校,接管了当地的两所小学,这一模式将推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与雄安共享,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也将在更多学校落地,改善当地的教育生态。”黄春说。

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