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看病异地同享
北京晚报 | 记者 孙乐琪 牛伟坤 李祺瑶 美编 王金辉

2025-02-26 15:17 语音播报


雄安宣武医院的门诊大厅。本报记者 王海欣 摄

秦茂权(中)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接诊患儿。

胡友永(左)在教室里和学生们交流。

京畿大地,春潮涌动,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再度驶上快车道。

眼下,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西北部,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吊车旋转、机器轰鸣,一幅奋进向上的图景正在展开。

北京专家助力雄安医院

纵深推进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是“组合拳”中的一个“大动作”。这里总建筑面积达28.32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000张,呈现给公众的将是一座智慧型“未来医院”。

清晨6时,一辆往返于京雄两地的班车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出发。1小时40分钟后,数十名来自北京的医务人员如期出现在雄安宣武医院的各个岗位。在“北京专家”手把手地帮助带领下,这座雄安新区的新医院正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

京津冀三地居民越来越能感受到就医的便利,享受到健康的红利——

不久前,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的手术室里,北京和保定的肿瘤外科专家联手,为刚刚出生14天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天天实施了肿瘤切除手术。

手术成功,孩子脱离生命危险,顺利出院。天天妈妈握着医生的手,潸然泪下:“感谢两地专家,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雄安老师来京跟岗学习

除了医疗协同发展外,老百姓关心的教育等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也逐步破除地域藩篱,实现协同发展。

对此,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雄安容西分校教师刘若凡特别有发言权。上学期期末,结束融入式跟岗学习后,她表示:“这次来到北京,我感受到了名师的教学风采,学习到他们的教学智慧,教育教学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送课进校、教师跟岗、学生同台……京雄两地师生交流正日益密切,北京教育的温度正传递给雄安越来越多的学生。

目前,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市第八中学等北京优质学校在河北多地建设分校,基础教育共享共建逐步形成;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成立,职业教育融合共享迈上新台阶;开展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试点,组建高校人才培养联盟,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显著增强……三地教育同心圆越画越大。

北京老人选择沧州养老

京津冀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享先行。上周末,家住北京的黄先生带着爱人和孩子,驱车来到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的一家养老护理中心,看望老母亲。彼时,养老护理中心活动室里,老人们与工作人员一起聊着家常、做着手工。“作出决定前,我们带着母亲到多个养老中心考察,最终老人看中了这家交通便利、康养配套齐全的养老中心,开启了在沧州养老的晚年生活。”

在三地共同努力下,河北环京津地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已全部与养老机构签约,京津冀医养结合联盟覆盖542家单位。同时,河北也将环京津符合条件的医药机构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定点,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协同养老,托起了老人们幸福的“夕阳红”。

协同典范

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科主任秦茂权

双城行医点亮生命之光

上周日7时许,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科主任秦茂权登上开往保定的高铁列车。

一小时后,秦茂权抵达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径直走向11楼的干细胞移植科。在移植仓内,10岁的小雨正接受术后观察。此前,她被确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在多地求医后,因北京移植仓排队时间过长,秦茂权建议她转至保定治疗。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不仅拥有比北京儿童医院更多的仓位数,治疗费用也更低,能为患者家庭节省近三分之一的治疗成本。如今,小雨的移植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

“双城生活”是秦茂权的日常。自2021年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科整体下沉保定以来,他每周至少有三四天驻守于此。

保定市儿童医院曾是一家二级医院,对于很多重症患儿“不敢接、治不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更是根本触碰不到的“天花板”。转机始于十年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下北京儿童医院的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更名为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也实现了跨越式提升。秦茂权作为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学科带头人,将北京的经验与国际移植方案结合并落地到保定病区,使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移植治愈率提升至90%以上。

“过去,像白血病这类恶性疾病,保定只能做常规化疗,移植技术一片空白。” 秦茂权说,如今,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干细胞移植团队已能独立完成多种类型的高难度手术。

“移植不仅是技术,更是系统管理。”秦茂权同时也担任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干细胞移植科主任,手把手指导保定的年轻医生制定治疗方案。3年多来,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干细胞总移植量达到340多例,噬血细胞综合征等重症紧急移植成功率更是“领跑”世界。本报记者 柴嵘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容东分校校长胡友永

59个教室每天都要转两圈

每天早上6时,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容东分校校长胡友永,总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笑着向每位学生打招呼,而后他会和学生们一起迎着朝阳,走进教学楼。

初中部和高中部共59个教室,胡友永每天要走上至少两遍。这是他来到这所学校4年多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2018年3月,八十中雄安校区在安新县第二中学挂牌。当年9月,接近花甲之年的胡友永便带领8人团队进驻。第一次走进校园,他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尘土飞扬的操场、简易的学生食堂、陈旧的实验仪器设备……“看到这些场面,老师们并没有灰心气馁,而是耐心解决每一项问题。”胡友永带领大家改造操场、整治校园卫生,为老师们配备电脑,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水滴石穿,积沙成塔。随着“北京经验”的不断嫁接,一处处小细节的改变最终促成了这所薄弱校的“华丽转身”——短短3年内,该校获评“河北省示范高中”。

2021年,胡友永又转战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容东分校。这是一所新建校,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经验。为此,胡友永一边组织双师课堂、异地教研等联动活动,一边为学校老师打造师带徒的“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平台,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把北京的教育智慧带到雄安,建设在雄安新区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学校,这是我的使命。”

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