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游览胜说走就走
北京晚报 | 记者 路艳霞 韩轩 美编 王金辉

2025-02-26 15:17 语音播报


崇礼富龙滑雪场。本报记者 金瑶 摄

2025年京彩新春彩灯嘉年华开幕式。本报记者 刘平 摄

在天津西北角美食街区,各地游客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本报记者 金瑶 摄

河北沧州杂技团的舞狮惊险刺激,引来阵阵喝彩;天津快板细数津味美食,令人垂涎欲滴;京津冀三地书法家挥毫泼墨,送上美好祝福……旅客张先生曾在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偶遇2025京津冀群众大拜年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至今难忘当时的欢乐氛围。京津冀三地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全国区域协同提供了示范样本。

三地艺术家同台献艺

瓣瓣同心,精彩无限。2024年12月31日晚,京津冀首次联动举办跨年倒计时活动,在北京首钢园、天津南开区鼓楼广场、河北石家庄正定古城,三地群众通过连线的方式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2025年京津冀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更是以六大板块活动内容为人们的节日生活带来了丰富供给。

在城市副中心举办的“巳巳皆如意福满副中心”春节联欢晚会现场,京津冀三地的艺术家与通州本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台献艺。晚会还特别设置了京津冀新春送福环节,展示了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通州花馍等非遗瑰宝。

一卡在手三地“通游”

惠及民众,资源共享。京津冀社会保障卡已在北京部分旅游景区、博物馆等同身份凭证,在市级图书馆实现“一卡通借”。目前三地有193家旅游景区可“一卡通游”,包括北京欢乐谷景区、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崇礼富龙四季小镇国际度假区等。23家博物馆实现“一卡通览”,171家图书馆实现“一卡通阅”。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京津冀公共文化资源共享不断加强,通过首都图书馆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三地读者真正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数字资源服务。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近,文脉相通,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深入,区域“旅游圈”也不断扩容。随着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形成,1亿人实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北京感受“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在天津品读海洋文化、洋楼文化的底蕴风情,在河北探访燕赵大地的悠久历史……三地游客往来穿梭,感受京津冀文旅的独特魅力。

打造世界级文旅城市群

打造品牌,形成IP。三地联合推广“京津冀运河文化”“长城文化”“冰雪旅游”等主题线路,形成跨区域旅游产品。冬奥会带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张家口冰雪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超20%。“京津冀房车巡游”“京津冀文化旅游节”“京津冀非遗联展”等活动,吸引游客超千万人次。据北京市文旅局统计,2024年全年,在来京游客中,河北游客为5769.1万人次,占28.6%,排名第一;天津游客为1167.7万人次,占5.8%,排名第三。

在三地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带动下,河北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2%。北京对口支援河北张承地区,开发草原天路、崇礼滑雪等旅游项目,打造“文旅帮扶·好物甄选”品牌,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展望未来,三地正推进“京津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区”“环首都国家旅游风景道”等新项目,进一步深化市场一体化、服务标准化、品牌国际化,打造世界级旅游圈。今年,京津冀车旅生活节、五大道海棠花节、解放北路旅拍节等活动,将不断丰富文旅活动场景。

协同典范

崇礼TANSKI雪具店老板戴艳龙

天南海北的雪友纷至沓来

2015年7月31日,中国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与北京共同成为举办地的崇礼,瞬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对于崇礼青年戴艳龙来说,当时的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无论自己还是崇礼,命运之轮在这一刻已开始转动。十年来,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城已成为人气十足的滑雪胜地,而戴艳龙的人生也搭上了北京冬奥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这趟时代列车。

戴艳龙是90后,从小喜欢冰雪运动,17岁就在崇礼万龙滑雪场担任滑雪教练。这里距北京只有200多公里,他的大多数客户都来自北京。十年前的崇礼还是河北省一个相对闭塞、落后的贫困县。2016年撤县改区后,崇礼开启全新发展篇章,旺季时滑雪爱好者络绎不绝。

2017年,戴艳龙辞去教练工作,在崇礼开了一家24小时经营的雪具店。24小时经营就是为了专门服务北京来的滑雪者。“这些滑雪‘发烧友’下班后从北京驱车来崇礼,到城区已是半夜,第二天他们要起大早去雪场‘顶门’,赶着第一拨上雪道,所以半夜来雪具店配齐装备是‘刚需’。”虽然24小时经营很辛苦,但抓准商机的戴艳龙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又接连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店。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雪如意”、云顶滑雪公园等崇礼赛场惊艳世界,戴艳龙的雪具店经营也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他至今难忘2023年的雪季,“生意火的时候,一个月就能达到过去一个雪季的销量,每天的货都不够卖,每天都要补货。”2024年,随着京津冀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深入,搭高铁来崇礼的客流不断攀升,他开了第四家店。这些年,他结交了很多天南海北的雪友,国外的雪友也多起来。

从曾经寂寞的小县城,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持续放大冬奥效应的潮流小镇,从过去的“一季游”变成了“四季旺”,戴艳龙感慨崇礼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他希望抓住崇礼从单一冰雪经济向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型机遇,打造更大的商业空间。本报记者 邱伟

天津学艺的河北籍相声演员金霏

“三地都是家,到哪儿都亲切”

“我们两个人出生在河北,学艺在天津,工作在北京。”今年北京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相声《减肥,包瘦的》节目中,相声演员金霏的这句台词,是他和搭档陈曦的真实写照。这个春节,金霏不仅登台春晚,还在北京、天津、唐山三地的剧场演出,他明显感觉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三地的文化更互通,交流更便捷,融合得更好了。”

除夕夜在北京登台央视春晚,初四在天津大礼堂演出,初五回家乡的唐山大剧院演出……2025年春节,金霏的行程关联起三地热闹丰富的新春文化生活,“京津冀都是我的家乡,到哪儿都亲切。”

在金霏看来,交通的便利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三地演员合作的节目在北京排练,天津和河北的演员都是当天往返,或者高铁或者开车,白天一起排练,晚上回去演出也一点不耽误。”

文化协同背后少不了相关机构和文化企业的推动。大年初五,金霏、陈曦在唐山大剧院演出,那也是第二届“戏聚京津冀——保利院线京津冀区域·新春演出季”中的一场。自2024年春节起,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连续两年举办“戏聚京津冀”新春演出季,联动京津冀区域的8家剧院为观众送上艺术大餐。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京津冀区域事业部总经理徐坚说,未来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加强三地艺术资源的共享与合作。

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