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交通强国建设北京市试点实施方案》。推进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推进城市副中心枢纽等站城一体化项目建设。
落实《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出台《本市贯彻实施<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落实措施任务清单》。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北京通勤定制快巴线路向环京周边地区延伸覆盖。
提高中心城区交通运行效率,完成30项市级疏堵工程。开展道路通行不畅秩序乱点治理,每区完成不少于3处。
开展城市副中心交通防堵
(1)持续推进轨道交通M101线一期建设。
(2)建成行政办公区步行和自行车示范路。打造北运河沿线慢行系统。
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1)提升跨区域联通水平,建设完成承平高速公路(北京段)、京平高速公路改扩建、通马路改扩建工程,推进安立路、亮马河北路、西外大街西延建设等。
(2)打通“断头路”,打通东六环西侧路、马房寺村东路待贯通段、丽泽路(西站南路-莲花河东路)改扩建工程等21条。
(3)加强道路设施管理,启动未移交城市道路各类设施及时、规范管理,加快未移交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核验并启动交通执法。
(4)创建“美丽乡村路”300公里。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1)开通轨道交通17号线剩余段(工人体育场-十里河)、6号线南延(潞城-东小营南)2条(段)线路。
(2)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北延及北延支线)、R4线一期北段。
(3)开通轨道交通8号线大红门站。
推进轨道公交融合发展
建立轨道公交融合指标体系。重点围绕新开轨道交通车站和50个重点车站优化公交接驳线路90条以上。全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地面公交站点占比由88%提高到 90%。建设完成50个轨道站点接驳换乘指引,并实现换乘线路语音报站服务。
围绕优化步行通行空间、便捷非机动车停放、优化公交接驳、完善机动车停放及停靠设施等方面,开展轨道交通站点接驳优化提升,全市全面启动完成不少于50处。
推动地面公交提质增效,持续拓展公交通学、通医、通游服务,优化线路30条。
优化提升慢行系统品质,增设独立非机动车道11.36公里,拓宽非机动车道11.02公里。实施6个慢行示范街道建设。
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1)整治1000处盲道、缘石坡道。升级300处盲人音响信号灯。
(2)完成 500辆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共汽电车更新。打造30条地面公交敬老爱老线路。
(3)更新200辆无障碍出租车。
开展非机动车行驶和停放专项治理行动,重点完成50个地铁站点和40个“学医景商”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综合治理。
加强交通拥堵点位和区域治理,完成新街口东街、青年路路口等 6处区级堵点治理。推进持续开展金融街、CBD等17处重点区域治理。
实施分级分类精准调度,加强交通重点日预测研判,通过多渠道向市民发布出行提示。
整治提升桥下空间,提升通惠河桥匝道桥、广安门桥等桥下空间。
优化“学医景商”周边交通环境,修订《学校、医院、景区、商场共建共治工作指南和技术导则(试行)》;开展学校、医院、景区、商场周边交通常态化治理。
持续推进“八站两场”优化提升。
治理重点路口交通秩序环境,围绕161处重点路口,以“非机动车不闯灯、不逆行、不越线、不走便道”为主题,持续深化路口交通秩序环境专项治理。
加强机动车路面管理,实现“一分钟接警,四分钟挪车,一刻钟办结”快清快处。巩固违规电动三四轮车辆综合治理成果并常态保持。
强化快递、即时配送综合治理,严格查处快递、即时配送等行业车辆闯灯、超速、逆行、越线等违法行为,引导驾驶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强化机动车停车管理,中心城区新增机动车停车位3.5万个,其中新建停车位2.5万个(含利用人防工程新增停车位0.3万个)、共享停车位1万个。
打造智慧交通大脑,打造综合交通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决策支持、应急处置“四位一体”的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核心功能。
推进智慧信控应用
(1)全市信号灯联网总数达7000处。
(2)全市绿波道路达350条。
(3)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600平方公里区域内信号灯配时动态优化。
深度融合自动驾驶与城市出行服务。贯彻落实《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2024年12月31日公布,自2025年4月1日起施行。
强化行业安全管理,在重点领域持续开展“蹲点式”安全生产督导检查。提高“企安安”系统使用效能。
持续推进交通安全,全市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稳步下降。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 编辑:盖盖 值班 主编:彭菲监制: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