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社局联合召开2025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全国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其中北京市预计达29.4万人,同比增加0.62万人。在京高校将开展“全员、全学涯、全覆盖”就业教育与服务,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各项工作。
市人社局表示,要全力做好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需持续开发就业岗位,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14条政策举措,激励企业吸纳更多的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同时,市人社局会同用人单位和学校精准对接就业需求,提升就业服务效能,形成校内校外就业创业有效衔接服务体系。
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提出,要全力做好2025届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其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切实增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要深化部门联动,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开发出更多的岗位资源,加强人才需求侧研究。再次,加强供需适配分析研判,促进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学校要对标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包括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培育新专业和复合型人才。最后要聚焦重点任务,开展全员、全学涯、全覆盖的就业教育服务,推动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学生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
会上,北京三所高校的代表分享了学生就业创业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余祖俊表示,学校以建设交通强国为导向,已形成“部门、学院、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校友”全员参与促就业的“大格局”,统筹招生培养就业“一盘棋”。学校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等举措,着力提升人才供需适配度。同时,学校借助“专业一学业一就业一职业一事业”五位一体生涯教育模式,以及搭建智慧就业新平台,能够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与指导。
“近年来,学校每年毕业生均在6000人左右,在市属高校中属于毕业生体量较大的高校,且毕业生中北京生源多。”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表示,为高质量保证学生就业,学校坚持创办就业“大集市”、织密信息“资源网”,持续深化多领域校企合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学校在新生入学阶段,就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金课为基础,帮助学生精心绘制职业“成长图”。此外,学校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特点和人才需求变化,实施专业招生“动态调整”,增强毕业生适应市场和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力。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长张德强在发言中谈到,学校坚持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精准对接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升级需求,构建园艺技术、智慧农业等“强特精”七大专业群发展布局,不断提高学科专业与产业体系的匹配度。不仅如此,学校还坚持“就业优先”,构建“一体五横十纵”特色育人体系,将就业育人纳入特色育人体系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创新基因”植入育人全过程,依托科技小院、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平台,打造“导师+项目+团队”管理模式,辅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文/本报记者:凌月云 编审:邓丽 终审:冉阳 常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