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12:20
今年以来,国产人形机器人在运动能力和具身智能等方面能力不断提升。在这其中,行业共建的创新中心、来自高校的创业团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平台推动技术开源 人形机器人持续“进化”
目前“天工”机器人的奔跑速度已从原来的每小时6公里提升至每小时12公里。除了运动能力提升外,在具身智能方面,它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力也在加强。
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工”作为国家与地方联合打造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通用母平台,正持续通过技术开源开放方式,提升全行业研发效率。
创新中心搭建行业技术共享平台,而来自高校的团队也持续赋能人形机器人创新。在清华大学校园旁的一处产业园里,一家成立仅一年半的创业团队,短时间内就已完成6款机器人的迭代。现在他们最新研发的产品不仅能走能跑,还借助最新自研的具身智能大模型,训练“灵巧手”快速学习完成上百种复杂任务。
陈建宇,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一位助理教授。团队当中,还有不少来自高校的学生, 产学研合作也变得更加紧密。
人才需求井喷 人形机器人企业高薪抢人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井喷。近期,不少人形机器人企业纷纷亮出高薪“招贤榜”,那么,这个行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
在北京海淀的一家机器人公司里,每天都要上演几场特别的足球赛。4台身高1米2、体重30公斤左右的人形机器人分成两队,在研发人员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操作下,展开激烈对抗。
记者注意到,2月以来,宇树科技、蚂蚁集团等多家企业都对外发布招聘信息,岗位涉及人形机器人硬件结构工程师及各类算法工程师,月薪在1万多元到8万元不等。本周在浙江大学内的一场招聘会上,39家单位的1000多个岗位中,不少就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关。
在北京理工大学的一处实验室内,大二学生王子墨正在调试一款团队最新研制的灵巧手操作系统。通过多个摄像头之间的配合,这一系统可以在人形机器人的数据采集中派上大用场。
王子墨就读的专业叫做控制科学与工程,要学习大量人工智能、机器人及软硬件相关知识,学科交叉性较强。除了基础理论的学习,他也很珍惜在实验室直接上手操作的机会。从2022年起,北京理工大学也专门设立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学科,加强对人工智能、机器人方向的人才培养。此外,他们还与业界成立了专门的“双创班”,设置了大量特色课程。
技术与政策双重催化 人形机器人发展生态逐步完善
从去年年底以来,多地发布了关于机器人产业的培育政策,通过上下游联动攻关、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助力产业成长。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如何?还有哪些关键点?
“电子皮肤”是一项由相关机器人创新中心牵头、京津冀区域内院校联合研发的新技术。有了它,未来机器人可以具备更强的力觉和触觉感知能力,应用在养老护理等场景。
目前,这一创新中心已经联合了上下游十几家合作伙伴,产业生态逐步完善。而中心所在的北京经开区,也集聚了各类机器人相关领军企业140余家,产值规模超百亿元,基本形成了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场景的产业链体系。据了解,这一区域内今年起还将重点推动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示范。
除了各类政策支持外,“耐心资本”也在推动产业发展,北京2023年成立了规模10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深圳也将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投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近两年,工信部等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与人形机器人发展相关的多项政策文件,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专家建议,业内应更加关注共性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的拓展。
全球加速布局 人形机器人成科技投资新风口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全球科技投资的新风口。从国际视角来看,目前这一领域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特点?来看CNBC蒋钰从新加坡发回的报道。
近期,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名为《人形机器人100强》的报告,指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或成为未来十年科技领域投资的关键趋势之一,并且预计,人形机器人产业全球潜在市场总规模高达60万亿美元。
这份报告系统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100家上市公司。报告特别指出,目前确认涉足人形机器人开发的公司有73%位于亚洲,其中中国占据了56%。摩根士丹利称,他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进展最为显著。中国本土的初创企业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本地化的应用场景以及强有力的政府支持,这些都推动着行业快速发展。
摩根士丹利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公司大致划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做“大脑”的公司,这是指为机器人提供智能核心的企业,包括一些半导体和AI软件公司;第二类是做“身体”的公司,涉及机器人所需的硬件组件,例如传感器、电池等;第三类则是集成商,这是指能将上述的技术和硬件结合,开发出完整人形机器人产品的企业。
不同地区在这三大类别上的优势也不同,可以看到三大类型中最多的是做“身体类”的公司,其中中国凭借硬件供应链的成熟度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其中“大脑类”,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企业有在芯片、AI算法等方面的优势,占比较高,而集成商从地域上看分布相对分散。
CNBC近期的采访显示,无论是一、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还是产业内的相关从业者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前景都比较乐观。
从行业角度,近来,包括英伟达、Meta等大型科技公司都有进军人形机器人的计划。此外,美国初创企业Apptronik近期宣布完成了3.5亿美元的A轮融资,接受CNBC采访时公司CEO从产业角度分享了未来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