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一是中和节?这个节日很少有人提起,或者说已经被遗忘了。中和节是怎么来的呢?据史料记载,是唐德宗李适(kuò)创立的,时间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
李适是唐代宗李豫之子,出生之后正赶上安史之乱。二十岁时,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一年后,因平定安史叛军有功,官拜尚书令。三十八岁即皇帝位后,因裁抑藩镇割据势力又引发了兵变。叛乱平息后,他和宰相李泌商议设立一个节日。李泌建议:废除正月晦日,定每年的二月一日为“中和节”。
所谓“废除正月晦日”,是说在古代正月晦日也是一个节日。农历的每月初一,看不到月光,叫“朔”;十五月圆,叫“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huì)”,意思是月光尽矣。正月初一,是农历的元旦;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最后一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晦日,称为正月晦日,简称初晦日。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初晦日皇帝带领臣子泛舟游湖。老百姓则在这一天到河水边,祈求用流水祛除疾病和不祥,妇女则在河边洗裙子,以祈求生育。唐以前,初晦日被用来作为“送穷(鬼)日”。神话传说中,穷鬼是颛顼帝的一个儿子,名叫瘦约,喜欢穿破衣服、喝稀粥,于正月三十之日死于街巷。于是老百姓要在这一天“祀于巷”,说是送穷鬼。与贾岛同时代的诗人姚合有《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宰相李泌大概不喜欢初晦这个节日,建议唐德宗废除。他建议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以取代初晦。他建议在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给他们刀、尺,让他们准确裁度:百官要献农书,希望皇帝不忘以农为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以祈祷丰收等。总之,这个节日有迎接春天的意思。李适采纳了李泌的建议,颁布诏令: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从贞元五年开始,中和节与上巳、重阳为三个令节,官员们放假一天。
中和节的创立有一定积极意义。中和,意思是中正和平,“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事事皆达于和谐。李适君臣深知:欲达到这个境界,首先要重视农业。李适《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中道:“韶年启仲序,初吉谐良辰。肇兹中和节,式庆天地春。欢酣朝野同,生德区宇均。云开洒膏露,草疏芳河津。岁华今载阳,东作方肆勤。惭非熏风唱,曷用慰吾人。”李泌也有诗咏中和节:《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诗中写道:“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从李适君臣的诗中,是不是还能看到去河水边过初晦节日的影子?
中和节的生命力似乎不太强。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里,还能看到有咏中和节的诗句:“明朝却是中和节,野火谁怜寂寞人”“中和节里半春天,一拂清寒半点暄”。而元人著的《析津志》中,看不到有过中和节的记载。《金瓶梅》《红楼梦》中,也没找到有当时人过中和节的情节。或许是:自元朝以后,北京地区就不过中和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