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15:34
百家姓,桑。
桑,是桑科桑属的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厚,呈灰色;桑叶表面鲜绿色,为卵形,边缘锯齿粗钝;果实叫桑椹,为卵状椭圆形,成熟时呈红色或暗紫色。
桑叶是养蚕的嘉品,蚕丝为人类上等的衣料;桑根、桑叶、桑枝、桑椹皆可药用;桑椹还可食用。
以桑为姓,有桑的特质,务实而坦荡。
(清)虞沅《黄红先采桑图》册
神木为质
桑,被古人视为神木。
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说:“叒音若,东方自然神木之名,其字象形。桑乃蚕所食叶之神木,故加木于叒下而别之。”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此话进行了引用。
因为是蚕的食物,桑得黄帝之妃西陵氏嫘祖的青睐。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织绢之术,南宋文学家罗泌撰写的《路史·后纪五》记载:“黄帝之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先蚕,即为最先教人们栽桑养蚕织丝的神,又称先蚕神,后来又称祭蚕的仪式为先蚕。
桑常和梓并提。梓也是一种落叶乔木,即梓树,由于古人常在住宅旁栽桑树和梓树,后世便用“桑梓”指代家乡。《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之。”成语“恭敬桑梓”即出于此,表示“热爱故乡、尊敬故乡的人”之意。因古代多以梓木制作器具或用作雕版,故也将梓引申出木器、木工、印刷等义。
恭敬至此,以桑为姓也就不足为怪了。
桑姓的源流比较多,最古老的来源有两个:
一是源于己姓,出自穷桑氏少昊的后代,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玄嚣即少昊,是黄帝和嫘祖的长子。少昊,亦作“少暤”,名“挚”,又作“质”,号“金天氏”“朱宣氏”,生于穷桑,因其在穷桑登上帝位并都于穷桑,故又称“穷桑氏”。在少昊的后裔子孙中,有一部分族人以地名称号作为姓氏,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桑氏、穷氏。桑氏族人大多尊少昊为得姓始祖。
二是源于神农氏,出自炎帝之妻桑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神农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后有桑姓。”神农氏娶了桑氏之女(即听訞,精卫之母)作为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后代中即有人以桑为姓氏,称桑氏。
桑姓,最早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炎帝都有渊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桑,因桑叶可以“养蚕缫丝”而被人熟知。而实际上,作为“神木”的桑,用途远不止此。《本草纲目》关于桑的根、枝、叶、椹之药用价值的记载多达数千字。单说桑叶,就有很多。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说其可以“除寒热,出汗”。中国历代医家陆续汇集而成的医药学著作《名医别录》说 其 汁 可“解 蜈 蚣毒”。唐代医药学家苏恭说“煎浓汁服,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
北宋医药学家苏颂还记载了一个“桑叶可常服”的“神仙服食方”:“以四月桑茂盛时采叶,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一分在者,名神仙叶,即采取,与前叶同阴干捣末,丸、散任服。或煎水代茶饮之。又霜后叶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又微炙和桑叶煎服。治痢及金疮诸损伤,止血。”
桑和桑姓,起点不凡。
(清)闵贞《采桑图》轴
子桑让贤
桑姓还有一个重要的渊源,即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公族公孙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姓苑》记载:“秦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公孙枝在秦穆公嬴任好执政时期担任秦国大夫,他最重要的功绩,就是向秦穆公举荐了原虞国的大夫虞奚,就是后来的百里奚。
晋献公姬佹诸在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灭了虞国后,虞奚当了俘虏。晋献公听说虞奚很有才能,想让他为晋国做事,可虞奚就是不答应。晋献公认为,虞奚既然不能为晋国所用,那就不能留在身边了。他将虞奚作为女儿穆姬(嫁于秦穆公)的陪嫁奴仆打发去秦国。半路上,虞奚趁人不备溜了。谁知他刚刚跑到楚国边境就被抓了,被说成奸细,送给楚成王芈頵(熊恽)做放马的奴隶。
完婚后的秦穆公,发现有一个叫虞奚的陪嫁奴仆不见了,就问公孙枝是否知道这个虞奚。
公孙枝说:“这人本是虞国的世袭大夫,曾用‘唇亡齿寒’劝阻虞君不要借道给晋君。虞国亡后,他陪虞君一道当了俘虏。虞奚很有才能,晋公原想重用他,但他一直不肯。这人既有计谋,又忠君,比我高明十倍。只可惜明珠暗投遇到了昏聩的虞国国君,不然哪个君王得到他都会高兴无比的。”
秦穆公称霸中原之心已久,正在积极招揽人才,听了公孙枝的话,便四下派人寻找虞奚。得知虞奚在楚国牧马,就准备派使者带着极其厚重的礼物去见楚成王,以赎回虞奚。
公孙枝急忙劝阻:“主公要赎虞奚,若是用这么贵重的礼物,一定赎不回来他。虞奚现在楚国牧马,正是因为他的才能没有被楚人发现。如果用这样贵重的礼物去换一个牧马的奴隶,那不就等于告诉楚王这是一个重要人才了吗?楚王知道了会放了他才怪呢!”
秦穆公听了,当即表示同意,就派人只带着五张黑羊皮去换虞奚,这是当时一个奴隶的价格。
赎回虞奚后,秦穆公与他一交谈,就立即被他的才华所吸引,当即拜虞奚为左相,封赐百里之邑,因此后世称虞奚为百里奚。百里奚后来辅助秦穆公教化民众,安施变革,使秦国一天天强大,秦穆公最终也成就了霸业,还诞生了“百里氏”这样一个姓氏。
《吕氏春秋》记载: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这段对话,让秦穆公善待人才、用贤之明,公孙枝虚怀若谷、让贤之忠,跃然纸上。
公孙枝尽心辅佐百里奚施政,在秦国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中功不可没。
在公孙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子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桑氏正宗。
桑的品质,就此传承于桑姓中。
研桑心计
桑姓,每朝每代都有代表人物。最有故事的,当属西汉政治家、理财专家桑弘羊,以及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宰相桑维翰。从他们的经历中,流传下来两个成语:研桑心计、磨穿铁砚。
研桑心计,出自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答宾戏》中的“研桑心计于无垠”一语,形容善于经商致富。其中的“桑”,是桑弘羊。
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十三岁时以精于心算入侍宫中。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等职。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在汉武帝大力支持下,桑弘羊先后推行算缗(向商人征收财产税)、告缗(对商贾隐瞒资产、逃避税收进行惩罚)、盐铁官营、均输(凡郡国应向朝廷贡纳的物品,均按照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上交给均输官,由均输官运往其他地区高价出售,从而让朝廷获得高额利润)、平准(由国家控制全国的物资和买卖,以平衡物价,由平准令掌管)、币制改革、酒榷(酒类专卖)等经济政策,同时组织六十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汉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后元二年(前87年),汉昭帝即位,桑弘羊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金日磾等同为辅政大臣。元凤元年(前80年)九月,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牵连被杀。但是,他倡导的政策大多被后世沿用。应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那句话:“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
“研桑心计”的“研”,指的是春秋时期谋士、经济学家计研,一名计然,号渔父,是越国大夫范蠡的老师。计然的祖先是从晋国逃亡至宋国的落难贵族。史载计然虽外表平庸、愚钝,但自小好学,通览群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善于在事物初露端倪时,就预知其发展规律。他经常遨游于山海湖泽,南游越国时,收越国大夫范蠡为徒,授范蠡七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计而灭吴国。计研品行刚直,从不肯主动游说、自荐于诸侯,所以尽管才冠当世,却不为天下人知。范蠡曾经想将他推荐给越王,但他却对范蠡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历史印证了他的说法。
桑弘羊晚计然400年之久,但后人能将他们合体一个成语,足见对桑弘羊心计的赞许。
“磨穿铁砚”这一成语,最早出自《新五代史·晋臣传·桑维翰》,形容刻苦读书,坚持不懈,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
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桑维翰身材矮小,生得十分丑陋,却是勤奋上进之人。第一次应考进士时,主考官先对他的长相感到恶心,看到他在卷子上写的名字更是十分扫兴,他对身边的人说:“这个考生不宜录取。姓的‘桑’不是跟‘丧事’的‘丧’同音吗?多不吉利啊。长得又丑,即使他写得一手好文章,我也不会录取他!”
有人把主考官的话传给桑维翰。桑维翰十分生气,写了一篇题为“日出扶桑赋”的文章为桑姓辩护。有好心人劝他不必通过应考来达到做官之目的,可走别的途径做官。桑维翰却说:“我就是要应考进士,我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征服主考官。”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他请铁匠铸造一只铁砚,给朋友们看,并说:“等到这只铁砚磨穿了而我还不能考上的话,我才会考虑通过别的途径谋求官职!”后来桑维翰终于考上了进士,后又屡屡担任要职。
欧阳修如是记载:“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为‘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他求仕者。维翰慨然,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他仕。’卒以进士及第。”
桑姓人的历史性格,能文能理,有坚持求实务,时时发光,处处闪亮。(责编:沈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