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可能带来教育的新格局、新变化
这次“体育八条”的实质,其实就是提高体育课的质量,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改变学生的运动习惯。从体教融合的角度来说,“体育八条”也有利于我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我们经常说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认识层面来说,大家可能也都能理解,但是在做的时候,我们也经常说,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这么一种情况存在。
经过多年来的强化,学校体育以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推进,也提出了“五育并举”。如果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可能会带来教育的一种新格局、新变化——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孩子综合素质提高、体质增强,孩子精神品质和心理的变化,这些都是体育能够推进的。
——刘海元,北京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完整文章
观点:
从“有名无实”进阶到名副其实
学校体育只有走向日常化、全员化、特色化、协同化,才能从“有名无实”进阶到名副其实,乃至让一些运动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只有学生喜闻乐见的“班级赛”“三大球”“冠军进校园”等活动成为常态,体育课才能变得丰富多彩、深得人心,进而迸发出巨大的育人能量。
只有家校社从源头上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拓展体育课堂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有了心仪的选项,才能更好地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有了硬件的基础、理念的更新、软件的升级,以及良好氛围的营造,体育课达到出汗的效果,实现育人的初衷,自是水到渠成。
——张贵勇,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完整文章
观点:
真正有效的体育教学
应让每个细胞都迸发生机
北京“体育八条”提出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直击要害。它明确要求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强化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这不仅能够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运动量,还能让体育课真正回归到以体质锻炼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本质上来。
“能出汗的体育课”这一提法看似直白,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在过度强调学生安全的保守思维下,一些学校的体育课沦为“站队课”“散步课”,这种现象折射出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误解。真正有效的体育教学,应当像春天的细雨浸润土地般,让每个细胞都迸发生机。
——罗宗勇,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管庄学校校长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完整文章
综合丨“首都教育”微信号、“现代教育报”微信号、“北京教师”微信号
责编丨唐莉莉
复审丨徐靖程 终审丨张雪莲、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