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第四!优秀!
2025-02-28 13:0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喜报

近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

“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

中国国情类优质示范课程展评”活动

落下帷幕

由我校3位教师

李里、邢海伶、唱宇

主讲的《中国概况》课程

总分第四名的成绩

获评北京市来华留学生

中国国情类优质示范课程

本次“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类优质示范课程展评”活动旨在提升来华留学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做优做强“留学北京”品牌。2024年10月起,共有25所北京高校申报中国国情类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社会实践类课程41门。经京外专家在线初评、成绩审核和专家复审,共评选出12门课程进入现场展评。

现场展评包括课程设计介绍、课堂教学展示和评委点评三个环节。我校课程负责人李里老师从我校交通科学与技术的办学定位出发,以“中国现代科技——高铁”一课为例,结合科学的学情分析,凭借“一组数据”“一流技术”“一块铁轨”“一封回信”“天下一家”的独特视角,介绍了中国高铁的卓越成就及独特优势,通过坦赞铁路、蒙内铁路建设,习近平主席复信我校肯尼亚留学生代表的故事,展现了铁路外交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证明了课堂故事化教学路径的可行性和可观性,课堂氛围生动感人、互动性强,受到了现场评委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好棒呀

和交交通通一起走进

我校获奖的《中国概况》课程吧

《中国概况》课程

作为面向国际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中国概况》在北京交通大学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与特色。学校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胜任力的知华、友华、爱华人才为目标,致力于打造铁路交通行业的国际化人才摇篮

课程团队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从跨文化视角出发,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文献阅读、实地观察、调查采访和案例分析等,帮助留学生全面认识中国。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让他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中国。

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概况》课堂上

在《中国现代科技——高铁》单元,采用故事化叙事,使学生在跨文化视野中能够更加系统地认识中国高铁技术的领先地位,以及高铁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和意义。对“高铁精神”的讨论则使学生在工作理念、合作精神等方面加深了理解。

《中国概况》课师生参观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馆

国际教育学院国情课师生在首都博物馆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中国概况》课师生参观北京古建筑博物馆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团队

唱宇(左)李里(中)邢海伶(右)

李里

国际教育学院汉语教师

2008年起就职于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担任汉语教师。讲授《中国概况》《中国文化》《理解当代中国》等国情类课程,以及多种汉语语言类课程。课程评价连年位居前列。对《中国概况》课程的钻研已近十年,近五年间,为国际学生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该课程累计超过500课时,选课人数高达1000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多次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学生们屡获佳绩。

邢海伶

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培训中心主任

2011-2015年于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担任汉语教师。2015-2018年参与威海校区建设,负责国际学生管理,带领团队开展汉语教学与行政管理,创办留学生刊物、组织特色活动,提升学校在威海地区影响力,创建专业师资队伍,使预科学生HSK4过级率保持95以上。2018年至今负责北京校区国际学生汉语教学管理,开发教学与管理方法,组建教学团队优化教学效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2023年获“北京市高校来华留学生优秀留管干部个人一等奖”。

唱宇

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语言教育、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等。主讲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中国概况、英语教学与测试等。1996年入职北京交通大学,2009-2010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赴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应用语言学系访学,2013-2016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南方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等课程。曾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和论著、参与编写十几本教材,其中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五部。主持和参与20多项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参与制作的3门慕课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和学堂在线平台上线。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跨文化交际大赛获奖。

未来,北京交通大学将以此为契机,持续优化课程内容,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国际化教育水平迈向新高度。

学校开展国际中文日活动

学校开展新生书写大赛中的部分获奖作品

学校国情课开展中国武术教学

学校国情课开展中国书法教学

学校国情课开展中国民乐教学

三尺讲台展风采,中国故事传四海

以高铁精神为引领

以创新课程为轨道

在跨文化交流的征途上

传播交大声音

传递中国力量

来源 | 北京交通大学官方微信

编辑 | 雷子轩


作者:

北京交通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