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重大科学发现现场,你会有新发现吗?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 记者 高悦

2025-02-28 15:58 语音播报

城事

氧是如何被发现的?电能生磁吗?阳光真正的颜色是什么?如果可以“重走”科学大师的发现之路,你是否想亲自重复经典的科学实验?

图片

2月26日,微博科普科学解读栏目“这是真的吗”走进北京科学中心“科学再发现”主题展。特邀专家讲解志愿者郑仲贤老师、野生动物摄影师 @张敬宜Tea-tia 、至顶科技CEO兼总编辑 @高飞 、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史老柒 、AI科技博主 @动动枪DongDongGun ,与来自北京市三帆中学附属小学科技社团的小学生们共同近距离感受10项科学史上重大科学发现的诞生过程。

阳光是什么颜色?

“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在牛顿色散实验与光粒子展区,讲解员抛出疑问。“是白色的!”“是彩色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答案。为解答这一问题,讲解员给学生分发了不同颜色光线的手电筒,让他们朝着同一方向照射。孩子们惊讶地发现,当越来越多的光汇聚在一起,五彩斑斓的光逐渐变成了白色。原来,阳光实际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合而成的。

图片

从牛顿色散实验讲起,讲解员由浅入深,逐渐延伸到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和赫兹光电效应实验,讲述了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科学观点。

此次展览共设置了“序厅”“科学发现与问题链”“靠‘实验’摆平争论”“超越观察实验的推理”“现象背后找规律”“尾厅”六大部分,涉及人类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个伟大科学发现,除了牛顿色散实验以外,还包括诱发拉瓦锡氧理论的系列实验、奥斯特电流磁效应实验、门捷列夫元素归类找到的规律等科学发现。

小学生都会背元素周期表了

微博博主@史老柒 深耕化学领域,在门捷列夫元素归类找到的规律展区,学生们在互动中所展现出的科学素养令他欣喜,“现在的小学生们都会背元素周期表了呀!”他对此次展览的设计也大为赞赏,“展览涵盖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科学教育就应该这样,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更关注时间轴上的科学史观。”

图片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张图片上是什么数字?”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生物高级教师郑仲贤,担任了此次活动的专家讲解志愿者。她以一张色弱测试图切入话题,延伸到孟德尔豌豆实验和摩尔根果蝇实验,为孩子们揭秘科学家是如何探寻遗传背后的规律的。

“其实遗传是初高中才会学到的知识点,为什么要讲给小学生听呢?”郑仲贤老师讲起了展览设计的初衷,“课本上侧重于理论,但在这里学生们能看到科学家们有血有肉的一面,看到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坚持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也能发现深奥的科学理论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在心里埋下一颗科学探索的种子。”

图片

讲解结束,小学生季筱竣意犹未尽地拉着郑仲贤提问,“老师,刚刚果蝇实验里,第一只白眼果蝇是怎么来的呢?”郑仲贤耐心地讲解起基因突变的知识。“他其实问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一部分要到高中才会涉及。”郑仲贤为此感到欣喜,学会提问,正是走向科学探索的第一步。

据悉,北京科学中心“科学再发现”主题展仍在进行中,游客可通过“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公众号报名预约,开启沉浸式科学发现之旅。

图片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科普教育在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普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以及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获取途径虽多,但伪科学和谣言也泛滥。微博科普推出科学解读栏目“这是真的吗”,从线上走到线下,走进通识教育场馆,探索科学教育的多样形式。在2025年,预计实现联动权威专家200位,输出线下课程1000节,覆盖中小学500所,通过 “小手拉大手” 的方式,带动家庭和社会对科学知识的关注和学习,促进整个社会科普氛围的提升。


编辑:高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