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霞,女,1963年7月生,中共党员,丰台区马家堡街道西里第二社区居民。她悉心照料患病公婆二十余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深刻内涵,成为了街坊四邻口中赞不绝口的好儿媳。
重情尽孝,体贴入微暖人心
1988年,冯永霞与丈夫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次年便迎来了爱情的结晶。那时,夫妻二人忙于工作,公婆主动请缨帮忙照看孩子,这份恩情冯永霞一直铭记于心,也坚定了她为公婆尽孝的决心。
2004年,公公的直肠癌不幸复发,病情牵动着全家人的心;同时,婆婆的身体也日渐衰弱,需要更多的关怀与照顾。冯永霞的丈夫作为一名工程师,常年在外奔波打拼,照顾二老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在了冯永霞的肩上。为了更好地照顾公婆,她毅然换了一份时间更灵活的工作。她努力学习家务和烹饪,从生疏到熟练,一步步承担起照顾公婆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道的真谛。
2007年,婆婆被确诊为结肠癌,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给本就困难重重的家庭带来了更加沉重的打击。屋漏偏逢连夜雨,婆婆随后又患上了白内障,视力逐渐模糊。到了2017年,公公又被诊断出患有肺癌,病情日益严重。在这艰难的时刻,冯永霞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细心。她对公婆的健康状况观察得极为细致,一旦发现异常,便立即送医救治,从不耽误。
在公婆病重期间,她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无论是医疗还是生活上的琐事,都处理得妥妥当当。每天,她还会亲自调配营养三餐,确保公婆能够吃到既可口又富有营养的食物,让他们在病中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婆婆白内障手术后,眼蒙纱布,颤抖着不敢行走。冯永霞紧紧搀扶着婆婆,温柔地说:“妈,别紧张,现在我是您的贴心‘小拐杖’,我扶您慢慢走,咱们一起回家!”儿媳的贴心话语让婆婆心中充满了力量,逢人便夸:“这个儿媳好啊,胜似我的亲闺女!”
真情陪伴,老有所依乐融融
2018年之后,在冯永霞的悉心照料下,公婆的身体状况渐渐好转,而她对孝道的体悟也日益深刻。她不仅谨遵医嘱照顾公婆的日常起居,精心为他们准备饮食,还时常为二老置办新衣,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更难得的是,她特别注重公婆的精神生活,每天都耐心地与他们交流谈心,询问他们的兴趣爱好,倾听他们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
公公一向酷爱阅读,冯永霞便主动承担起了购买新书和订阅报纸的任务。每周三次,她都会为公公朗读书报内容,并与他交流阅读心得,让公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公公提出希望参与党员活动,冯永让便推着轮椅送他到社区活动室,一路上有说有笑,气氛其乐融融。在冯永霞的陪伴下,老人的精神世界充实而愉快,直至2024年去世。
婆婆钟爱花草,但因腿脚不便无法亲自打理。冯永霞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妇女节那天,她亲自挑选了一束鲜花送给婆婆,并跟着婆婆学习养花修草的技巧。在她的精心打理下,家里最终打造出了一个室内小花园。每当看到这些花草茁壮成长,婆婆的脸上总是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在冯永霞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陪伴下,将近九十岁的婆婆思维依然清晰,她常常感慨地说:“儿媳就是我们家里的开心果,只要见到她,我们天天都开心!”
弘扬家风,热心传播孝文化
2022年,冯永霞退休后,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在公婆身边。每逢公婆生日或重要节日,她都会邀请全家人聚餐,并亲自下厨,热情招待每一位家人。在家庭中,她以身作则,对长辈孝顺、对平辈尊敬、对晚辈爱护,亲人生病时,她总是第一时间嘘寒问暖,尽力提供帮助。她的言行让亲朋好友深切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优良家风,她也自然而然成为家人学习的榜样。在耳濡目染之下,她的孩子也继承了母亲的优良传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践行孝道。
除了家庭,冯永霞还积极投身社区事务,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她乐于分享自己的敬老爱老经验,也帮助更多人懂得如何关爱老人。同时,她坚持推动社区党支部组织“敬老读书会”,耐心教会不少老年人使用线上读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她的善举让无数老年人受益匪浅,也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
“家是最小的国,老人是家中的宝。孝敬老人,家庭就会和睦。”冯永霞深情地说道。展望未来,她将继续坚守孝心初心,也将继续发挥余热,为社区传播老有所养的中华传统孝文化。
来源 丰台时报
供稿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编辑 原梓峰 实习编辑 张雪琦
审核 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