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1 21:33
“菜薹!新鲜的菜薹!”提着一个老式杆秤,78岁的蒋明林穿梭在6064次慢火车上吆喝着,杆秤下的菜薹水灵灵的,沾着露水。
这趟车,蒋明林已经搭乘了40多年,大家亲切地称他“老蒋”。每天清晨,老蒋就忙活着把自家种的蒜苗、菜薹、青菜仔细打理好,装进背篓,然后踏上赶往6064次列车的路。对他来说,这趟车就是他的“移动菜市场”。车厢里,他一边走一边吆喝,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依然精神抖擞,脸上挂着朴实的笑容。
不同于风驰电掣的高铁动车,6063/4次“秦岭小慢车”更像是大山里的“流动集市”。从1958年宝成铁路开通到现在,它慢悠悠地穿梭在秦岭的大山里,已经60多年。全线停靠33个站,最快速度70公里,全程票价39.5元。车厢里,乡亲们背着自家种的菜、摘的果,一路晃晃悠悠去县城卖个好价钱。
“三斤三两,10块钱。”老蒋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杆秤,一边和乘客们热情地讨价还价。几十年来,这趟车更像是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老朋友。“车上的乘客,啥样的都有,工人、上班的,大家伙儿都和和气气的。”老蒋乐呵呵地说,“我每天卖卖菜,能挣个百八十块,够吃够用就挺好。”
老蒋正向乘客销售蔬菜(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王驰竹 摄)
列车到达阳平关站,站台上逐渐热闹起来。乘客们背着大包小包,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行色匆匆。此时,列车长向宝林穿梭在人群中,帮着卖菜的大姐扛起背篓,帮着下车的老人稳住脚步,还不忘提醒背着大包的年轻小伙注意脚下,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
“老王,你家孩子这次考试咋样?老张,你今天没让你孙子给你买票呀……”上了车,向宝林一如既往地与车上的乘客寒暄问候。在这趟秦岭“小慢车”上工作的20多年里,他熟悉每一位乘客的面孔,也见证了这趟车的点滴变化。为了方便乡亲们售卖农产品,列车上专门开辟了“惠农车厢”。家禽存放区、商品价位表、货物摆放区,空间宽敞,规划合理,还有列车员帮忙宣传,小小的“微市场”让乘客们能更方便地购买到新鲜的山货。在向宝林看来,这趟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乡亲们的“致富车”“幸福车”。
向宝林与乘客交流(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王驰竹 摄)
而对乘客们来说,向宝林更像是这趟车上的“大家长”。车厢里,谁要是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你有啥子事,我来办。”一句话,就成了乘客们最安心的依靠。谈到怎样看待和乘客之间的关系时,他说:“我跟乘客们的关系更像是邻里,互帮互助,相互扶持。”
“现在车上的条件更好了,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更方便了。”坐了20多年“小慢车”的老马感慨地说。他想起十几年前,这趟车还只是简陋的绿皮火车,而如今的“小慢车”不仅环境舒适、设施现代化,还提供了义诊、书籍借阅等各种惠民又温馨的服务。时代在变,小慢车也在变,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带走车厢里的温情,反而让它更加浓厚。
哐当哐当……车轮碾过铁轨的声响,像一位老者在低吟,诉说着时代的记忆。6063/4小慢车,每一站,每一程,都有新的温情在发芽。这列火车载着山货,带着梦想,在快节奏的高铁时代不急不缓地行驶着,承载着守望和坚持,用“慢速度”传递着中国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