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人类“愚蠢”?|AI面面观⑤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邱凌

2025-03-02 08:10 语音播报

锐评

人工智能会让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巨大陷阱,如果人类过于依赖人工智能,可能会丧失开拓精神和文明活力——随着AI的风靡,科幻作家刘慈欣两年前的一段公开言论也再次刷屏。不少人开始反思:人工智能,会不会让人类变得“愚蠢”?

翻看人类技术史,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搜索引擎发端时,就曾有心理学家提出“谷歌效应”的概念,意思是当人们需要解答问题时,本能地想到上网搜索,互联网已经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大脑外部记忆库。相较于此前的博闻强记,这份便利也间接让人变笨了。今天,面对一个个升级版的“大脑记忆库”,“遇事不决,就找AI”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从生活琐事到旅行指南,从文案创作到翻译润色,人们沉溺于AI秒回的速度、高效的答案,大脑也愈发惯于“摸鱼”。

“当AI替你思考,你便成了它的‘肉体插件’。”正如运动员的成绩离不开刻苦训练,大脑的灵光同样需要长期保持高速运转。现实中,很多曾经“说得了英语,背得了古诗,解得了方程”的优等生,如今却患上了“文字失语症”,日常交流表情包、流行梗信手拈来,可到了需要逻辑严谨、词句优美表达的时刻,就有口难言了。这就是一种提醒。对于AI的过度依赖,会不会让人肚子里的“墨水”越来越少?更值得警惕的是,人工智能还远未达到成熟期,很多回答不太靠谱,甚至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不加分辨照单全收,很容易被带进沟里。说到底,即便答案触手可及,人类大脑也不能“躺平”,必须守护我们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技术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人才是技术的主宰,关键是掌握好与技术相处的分寸。AI的正确打开方式,应当是延伸思想的“翅膀”,而非取代思考的“镣铐”,是驱动创新的“引擎”,而非因循守旧的“帮凶”。保持清醒、拥抱变化,永远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才是我们最难被取代的根本。

“人工智能会让人变笨吗?”Deepseek给出的答案是,“问题的核心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类如何定义自身价值,并在与AI的协作中不断进化。”技术照见人类的智慧,也映射我们的局限,不妨同AI一起“进化”,在人机协同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源:视觉中国

AI面面观

编辑:高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