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万人!北京力促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5-03-03 16: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月26日,市教委、市人社局召开2025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

据悉,2025届北京高校毕业生预计有29.4万人。本市将开展“全员全学涯全覆盖”就业教育与服务,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全链条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完善惠及全体学生的就业服务体系。

会上,市人社局介绍,本市全力做好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多方挖掘市场化就业岗位,加大专业化、小型化特色专场招聘活动的频次,确保线上线下招聘会不间断。全年发布就业岗位不少于10万个。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送政策、岗位、指导、培训等服务进校园。

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过去一年,各部门、各区、各高校多方协同配合、凝聚工作合力,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毕业生总体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就业质量不断提升。今年,北京高校毕业生人数同比增加了6000多名,各校各部门要科学研判形势,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李奕强调,各高校要加强供需适配分析研判,根据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要开展“全员全学涯全覆盖”就业教育与服务,深化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促就业工作机制,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全链条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完善惠及全体学生的就业服务体系。

同时,全市要进一步优化规范招录工作,统筹好进度安排。持续开发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加强就业安全教育,帮助毕业生防范求职风险。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我们一直在行动。

2024年10月16日,2025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启动,10余场校园专场双选会同步举办。2024年10月16日起至2025年暑假前,市教委将策划推出300余场双选会,覆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为2025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多元丰富的就业岗位。

2025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启动仪式

2025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校企对接会和大型双选会同期举办。校企对接会现场,70余所北京高校与40余家用人单位开展深度洽谈,精准对接2025届招聘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双选会上,3000余名高校毕业生与近200家用人单位面对面沟通交流,投递简历、参加现场面试。双选会还设有就业咨询专区,北京高校市级就业指导名师工作室的就业指导专家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简历诊断、生涯规划等服务。

2024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发布通知,推出一系列措施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通知》提出,要延续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合并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企业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 - 24岁登记失业青年,签订劳动合同且足额缴纳3个月以上相关保险费的,按每人100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支出,政策执行至2025年12月31日。

此外,2025年2月25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青年人推出《应届大学生住宿保障实施细则(试行)》,打造“求职7日免费住宿—实习3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长租”阶梯式安居体系。这在全市范围内尚属首次。详情请点击链接↓↓↓

应届生来这个区求职,免费住!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因势而谋、应势而为,科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理性规划就业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就业指导内涵提升,建设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全阶段、分层次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支持工作。加强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在做好业务培训、生涯教育专项培训的基础上,举办“校企携手 慧点就业”系列活动,搭建就业工作队伍与用人单位互通互惠的桥梁,努力打造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邀请重点就业行业、单位资深从业人士,开展生涯与就业指导面对面咨询日、产业行业发展解读、校园招聘全链条实务指导、企业参观等,深化学生对真实职业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开展“百行百企百岗”校友领航行动,组织“校友经验谈”专题讲座、“校友圆桌对话”团体辅导及“职场面对面”企业走访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视野。举办重点学生群体就业实训营,从岗位认知、能力专项提升、支持保障三个维度,组织开展集体、团体、个体三种规模的指导与支持活动,努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北京理工大学:

坚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国家战略需求与人才输送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企业、校友、合作单位等平台资源,在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

学校整合用人单位资源,建设“四分”精准就业市场,分版块举办“国防基石”“大国重器”等专场招聘活动;

分专业学科举办“材料化工”“文科基础学科”等专场招聘活动;

分地域举办“中西部地区”“成渝经济圈”等专场招聘活动;

分群体举办“少数民族毕业生”“女大学生”等专场招聘活动。

各个学院根据学科特点举办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

学校每年举办各类招聘活动500余场,参与单位50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

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校领导带队走访重点单位、重点地区,建立30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拓宽高质量就业渠道。

北京建筑大学:

分层次、分需求建立就业微信群,专人实时在线提供资讯辅导。健全帮扶机制,关注重点群体,通过摸清底数建档立册、学院领导带头帮扶、发动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提供专项资助与培训等举措,全面开展“一对一”帮扶,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师”“一人一策”帮扶举措,按照个人特点、学业状况、经济状况、发展意向、就业需求等,建立专门的就业台账,联合学院、心理中心、学发中心开展专项指导,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

北京物资学院:

搭建智慧就业平台,整合学校内外的就业资源,包括招聘信息、职业规划资料、行业动态等,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就业服务。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匹配系统,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和职业偏好,为其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开发就业智能辅导系统,为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的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解答学生就业方面的疑问和困惑。

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双创比赛项目500余项,开展双创训练营、创业大讲堂,参与“全球创业者峰会”、“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组织学生入住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创业项目孵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与发展之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大,然而,受劳动力市场潜能挖掘不充分、就业信息匹配效率低等因素影响,就业岗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大学生应树立理性就业观,适应当前人才供需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社会现实,形成与时代同步、与国家同频、与人民同心的就业选择。

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大学生应调整“考上研究生才有前途”“只找专业对口的工作”等观念,不在就业地区、单位性质、专业对口等方面设置过多约束,进而增加就业选择与机会。同时,大学生既要正视当前供需矛盾、结构失衡的就业环境,也应看到数字化浪潮下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大量新型就业岗位机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打破传统职业壁垒,探索新兴行业和灵活就业方式。

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树立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的就业观。大学生应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响应号召主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面向更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脱贫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在服务国家建设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

首都教育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