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白银时代的终结》:从货币视角将中国重新写进全球史
北京日报 | 作者 奥斯丁·迪恩

2025-03-03 21:25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中国与白银时代的终结,1873—1937》

奥斯丁·迪恩 著 葛宇亮 译

社科文献出版社

白银在整个20世纪中成为一种被遗忘的货币金属。

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白银一直是货币。自从16世纪人们在南美洲山区发现这种金属以后,西班牙银元(以及后来的墨西哥银元)在世界商业的往来中流通了数百年。其中许多银币在明清两朝最终流向了中国。

世界历史上的白银时代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至20世纪30年代走到了尽头。当时及后世的学者强调是白银某种内在的劣质性导致其时代的终结,但真实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帝国主义在东亚的竞争与当时中国不同时期政府的国家建构之间的互动。

中国货币的历史听起来像是一个仅关注钱币学且充满艰深细节的主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社会经济衰退,这是一段充满机遇与不确定性的戏剧性历史。这段历史将带领我们从云南的铜矿、路易斯维尔的面包店、四川的铸币厂一路探寻到华盛顿特区或北京的政府办公室,以及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的教师办公室。我们会遇到中国的政治家、美国的经济学家和上海造币厂的工人。这当中有些人物我们很熟悉,而另一些则很陌生。这些地点和人物看似毫无关联,但一个重要的问题却将他们联系起来:中国应该如何改变它的货币体系?本书就世界各地的官员、商人和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应进行了追溯。

《中国与白银时代的终结,1873—1937》通过对中国史、美国史、经济史和世界史相关争论的探寻,研究了清朝、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对创造一种领土货币的尝试,以及白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在中国历史的范畴中,白银展现了经济、外交、政治和思想史之间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往往少有人研究。正如历史学家朱莉亚·施特劳斯注意到的那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家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一个以往满足于相当低限度自给自足目标的国家”如何才能“发展出强大、主动的组织以实施新的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议程”。提到梁启超,中国历史学家很少会将这位近代中国的开创性人物与货币问题联系在一起。同样,本书还研究了张之洞、康有为、孙中山、马寅初等人的货币思想,说明关于货币标准的讨论远非一个狭隘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家建构中一个有争议的根本性问题。

其次,从美国历史的角度来看,白银是决定19世纪和20世纪美国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过大多数研究仅集中在国内角度和关于金银复本位制的争议。倘若学者们研究了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之间的联系,他们也往往把重点放在20世纪30年代,以及美国在推动南京国民政府脱离银本位制方面所做的努力或缺位,而忽略了美国几十年来对中国币制改革的兴趣及这种兴趣对美国东亚外交政策的影响。

美国在1900年前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实行了金本位制,但同时又是白银的主要生产国,正努力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在世界白银市场上所扮演的角色与中国息息相关,也刺激了它在影响中国币制改革和东亚金融架构的问题上与英国和日本展开竞争。清朝、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官员意识到了这些利益,他们经常试图拉美国入局以平衡外国势力之间的关系。

再次,在经济史方面,本书通过一种新的方法来解读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这段时期的问题。许多研究强调1550年至1650年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性;相比之下,中国的重要作用在关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研究中并未引起同等关注。

中国在世界货币体系中是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使用银本位制的国家,然而提出这些抽象论点的研究并未对中国的作用给予足够的关注。许多经济史文献都把重点放在19世纪末从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的转变上,而非白银在20世纪继续得到使用上。这样的视角导致了学者对欧洲、美国、印度等在殖民主义背景下转向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史的重视。与之相反,本书分析了在被历史学家马克·梅茨勒称为世界最后的“白银阵线”上,中国国家建构与帝国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展示了世界货币体系变化的争议性与偶然性。

政治史、外交史和经济史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世界历史上的白银时代是如何在银价下跌的背景下,在中国跨越清朝、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的国家建构计划中,由于列强在东亚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竞争中相互影响而走到尽头的。此外,聚焦白银为研究这段60年的世界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中国的币制改革是世界各国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而由于有关金本位制兴衰的研究更为常见,这一问题长期为后者的光芒所掩盖。因此,本书将“中国重新写进了全球历史”。

随着本书的展开,我们将对中国、美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新的认识。要做到这一切,我们只需要循着钱的足迹即可。

(作者为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经济史)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