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托邦》:我们须警惕“太空危竞”
北京日报 | 作者 贾磊

2025-03-03 22:11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宇托邦:太空危竞》 玛丽-简·鲁宾斯坦 著

郑春光 吴浩然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业大亨埃隆·马斯克说,要把人类从地球的囹圄中“解救”出来。地球是一场灾难、一座行星监狱。如果不尽快殖民其他星球,智人终将葬身此处,死于核能、微生物或小行星撞击。随着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作为竞选一大金主及坚定支持者的马斯克成为特朗普2.0时代“政府效率部”的掌门。就在不久前,这位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总裁凭着“筷子夹火箭”等高端操作赚足了世人眼球。媒体盛赞其遥遥领先的技术,甚至于将他推向了拯救地球、拯救人类之救世主的新高度。实际上,有志成为“宇宙救世主”的不仅是马斯克一人,还有亚马逊掌门杰夫·贝索斯、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等,其中杰夫·贝索斯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让人类脱离濒危的地球。

有些人认为,地球上的资源终有耗竭之日,环境必定会变得不宜人类生存,而人类终将会把太空当作归宿(例如殖民火星),成为马斯克所谓的“多行星物种”。这些貌似充满责任感、使命感和人道主义精神的“风流倜傥的企业老总”立志在当下这个“新太空”时代,使这个乌托邦式的理想成为现实。随着“星舰”一次又一次取得成功(仿佛那些爆炸已被忘却或者已被选择忘却),人们似乎看到了曙光。何况这些太空“救世主”谁不是腰缠万贯的富豪,而非怀揣乌托邦信念的普通人呢?能让特朗普入主白宫,“宇托邦”就一定能实现。

难道就没人唱反调,洞察到背后玄机,甚至危机吗?

有,美国学者玛丽-简·鲁宾斯坦就是其中一员,她在《宇托邦:太空危竞》一书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她指出,这些富豪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太空竞赛的危险宗教”,一种“太空危竞”。

《宇托邦:太空危竞》一书脱胎于作者2020年秋在Zoom平台上开设的一门名为“殖民太空”的研讨课。鲁宾斯坦和她的学生们通过阅读有关“殖民主义历史、圣经遗产、帝国神学、航天政策、太空法、原住民哲学和非洲未来主义世界观”等文献,探讨了“新太空竞赛”与历史、哲学、神话和文学之间的联系,力求深入理解其本质。

自古以来,无垠的太空激发了人类无穷的想象,召唤着这个物种向宇宙进发。然而,当下的太空竞赛却愈发成为商业利益驱动下巨富与美国政府之间的一笔不光彩交易。他们打着天命、荣耀、救赎、自由的幌子,悄无声息地将曾经在地球上留下的殖民主义阴影投射到太空之中。身为生态学家和人文主义者的鲁宾斯坦对这种“新太空竞赛”忧心忡忡:“那些巨富的乌托邦主义者承诺会带一些人离开这个注定灭亡的星球,其实都是在用崇高的宗教语言推销统治世界的古老故事……利用外太空难以言喻的牵制力,实现民族主义、军事以及日益膨胀的商业目的。”如此,马斯克等人的野心昭然若揭,他们以科学之名推动的事业,背后总有政治和私利作祟,宇托邦理念是反科学、反自然,甚至反人类的。最后,作者呼吁,我们人类,尤其是那些太空殖民主义者应该从更多来源汲取灵感,倾听各种文化、各种智慧的呼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作者并不反对太空探索,只是呼吁要合乎伦理地探索太空,用她的话说就是:“在研究外太空的同时,避免对它和我们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防止人类之间的暴力升级,并且能够约束私欲的膨胀,让知识高于利润,合作优于竞争。”鲁宾斯坦抨击了想在月球上建立前哨站、开采水和金属以及殖民火星的思维模式,她认为合乎道德的探索应当避免破坏和暴力。其着重探讨了两个议题:一是未来的太空探索和开发应该由政府还是企业主导,二是新自由主义和私营部门如何主导了太空探索支持者群体的理念。

美国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言:“宇宙就在我们体内,我们皆由星尘构成。”同样,《宇托邦:太空危竞》呼吁我们去创造这样的故事——“它们宣扬守护而非逐利、和谐而非占有的思想;它们会警示我们,并不是宇宙属于我们,而是我们属于宇宙”。我们须警惕“太空危竞”,反求诸己,与浩瀚宇宙和光同尘。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