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3 22:42
《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个人尤喜《老残游记》,不足18万字的篇幅(残缺不全),比之动辄四十余万字乃至百万字上下的另三部小说,不啻为最精简的一本。当然字数少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刘鹗非职业作家出身,而且一辈子也仅此半部小说,却被公认为创作水平迥出同时代诸多作家,在四大谴责小说中亦属成就突出。当年的刘鹗,是实打实的水利专家、数学家、收藏家和实业家,后以小说家名世,实属无心插柳柳成荫。
刘鹗写这部小说纯属偶然:1903年,刘鹗有位密友落难逃往上海,此人生性耿介,挺要面子,不肯受人财货资助。刘鹗一心帮其纾困解难,遂写《老残游记》,所得稿酬悉数馈赠。刘鹗虽忙,却每晚写上数页,于次日一早誊录后送去报刊连载。写作过程中,不乏中断、续写的曲折过程。由于曾在不同报刊连载,未出单行本,部分稿件遗俟难寻,这便是前文所提“残缺不全”的由来。
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个人以为系借老残之游历为线索,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均有生活原型)如高绍殷、姚云松、刘仁甫、王子谨等,对晚清时局、政经、民生诸命题逆世斯吐,发为心声。主人公“老残”含“抱残守缺”之意,是此时刘鹗事业受挫、悲鸣自况的心理折射。此稿充满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文字力透纸背、异常老辣,而且语言独特,令人耳目一新。胡适认为《老残游记》“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写,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基于此,每当我们评析《老残游记》的内在经纬,便不能不略费些笔墨,与刘鹗的现实人生作一观照。由于刘鹗的遭际太过跌宕,经历太过丰富,不宜面面俱到地展开,本文只以“经世”“济世”和“传世”作为话题的切入点。
先谈“经世”。刘鹗父亲刘成忠与李鸿章同科进士,在河南为官数十年,主要干了一件事:治黄。刘鹗受其影响,科举落第后始攻河工之术。1887年,郑州、开封黄河决堤,各县受灾严重,虽经治理,仍一年不能合龙,清廷遂派广东巡抚吴大澂前往救急。此时,31岁的刘鹗跃跃欲试,赴河南拜见吴大澂,提出“筑堤、束水、攻沙”之策,被吴大澂留置处理河务。刘鹗不仅能干,还勤于著述,写了《勾股天元草》《弧角三术》《治河七说》《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著作流布于世。中年刘鹗受洋务运动影响,热衷于“实业救国”,所创办的企业横跨公用、矿业、筑路、烟草、肥料、食盐、商埠、新闻、书局等行业,成为当年首屈一指的大实业家。虽然他有鸟瞰全局的眼光和一腔古厚的家国情怀,希图通过办实业“以养天下之困”,但由于摊子铺得太开,布局还有些超前,在企业管理方面所用非人,更兼内外挤压、不察大环境确然之变数,最终以失败告终。
再说“济世”。刘鹗一生浓墨重彩的一节,无疑是“京城赈灾”。庚子年七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京城一时粮米断绝,饿殍满地。刘鹗时在上海,但他心忧黎元,变卖家产凑银五千两、筹借七千两呈送救济部门。考虑到各国分兵驻防,运输多有不便,刘鹗遂改穿洋装,亲率二十余人北上赈灾。他用捐款购买大量粮米运抵京城,不发国难财,只按平价售卖,平抑了京城的米价……可谁曾想,他的善举非但没有得到褒奖,却因所谓“私购、盗卖仓米”“垄断矿利”等莫须有罪名遭捕。事件背后的操纵者,即曾与刘鹗共事而结下梁子的袁世凯。刘鹗一生积累,尽数充公,还被流放新疆。次年脑溢血突发,死于乌鲁木齐戍所。
刘鹗作为商人,其行事风格或有乘时取便的一面,这里,我们不依于传闻而拟其是非,但遭此构陷以至身死,不免令人瞠目。
倘对上述内容作一时间梳理,则不难发现其中的经纬: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刘鹗经商由盛而衰也处此区间;刘鹗去京城赈灾发生在1900年、1901年,1908年获罪遭流放,而《老残游记》写于1903年至1906年,这便构成小说创作的大体背景。刘鹗虽非职业作家,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阅历,非一般作家能望其项背,故其运意状物、描摹世态均入木三分;加之创作思路较少羁绊,一下笔即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正可谓出手不凡、“无意于佳乃佳”。
刘鹗本具渊博的才学,只是由于长期从事实业,才墨不暇研,笔不暇挥,并不代表他不具备一名优秀作家的潜质。鲁迅评价《老残游记》说:“历记其言论闻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揭发伏藏,显其弊恶……严加纠弹”(《中国小说史略》)。个人以为,这部小说也是刘鹗“经世”“济世”理想破灭后,感时悲世,于不经意间写出的“传世”之作,成为近代文学史令人惊鸿一瞥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