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4 17:08
在有关部门近期发布的文物修缮方案中,有三处世界级文化遗产将以历史档案和影像资料为依据,遵循最小干预原则,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或复建,而颐和园的听鹂馆和西宫门建筑群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听鹂馆和西宫门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非同寻常的文物价值备受世人关注,那些与之相关的陈年旧事,也颇值得回顾。
戏楼匾额为慈禧题写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漪园建成后,北京西郊形成了“三山五园”的皇家行宫苑囿,即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漪园重建,改称颐和园。
清漪园初建时,乾隆皇帝特意为酷爱看戏的母亲修建了一座戏楼。有时,为了让母亲开心,他还亲自创作戏曲,并登台献艺。后来,那座戏楼与清漪园一起被毁。1892年,戏楼重建,慈禧太后亲笔题写匾额——听鹂馆,意思是,希望那里的戏曲和音乐像黄鹂鸟啼鸣一样婉转悦耳。听鹂馆竣工后,成为慈禧太后与皇亲国戚看戏的娱乐场所。
坐落在万寿山南麓的听鹂馆,面朝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背后是著名的“画中游”。庭院内,游廊连接殿堂,中间是一座戏楼。榫卯结构的戏楼分上下两层,设有天井和地井,以便戏曲和杂耍演出。戏台下层悬挂“来云依日”墨底金漆牌匾,大意是,优美的乐曲把天上的流云吸引了过来,环绕在太阳周围。戏台上层的墨底金漆牌匾为“凤翔云应”,大意是,凤凰听到优美的音乐便在空中飞舞,悠扬的乐曲把云彩也聚集到了这里。戏台背景墙设有上场门和下场门,中间是红底金色寿纹图及藤花纹图案,上面悬挂“听鹂馆”牌匾。正门匾额上的“金支秀华”四个金字,出自《汉书·礼乐志》,意为乐器上华丽的流苏。言外之意是,这里有一支艺人众多、阵容豪华、各种乐器一应俱全的皇家乐队。
1894年,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落成。不论是建筑规模、装饰档次,还是演出时的音响效果,听鹂馆小戏楼均逊色于德和园大戏楼。而且,德和园大戏楼距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仅百米之遥。因此,德和园大戏楼鸣锣开戏后,听鹂馆小戏楼便渐渐闲置,只偶尔举办一些小型戏曲演出。
后来,听鹂馆转而经营宫廷餐饮,正殿为万寿厅,后殿为寿膳厅,东配殿为药膳厅,西配殿为福寿厅。作为宫廷风味饭庄,听鹂馆以经营正宗宫廷菜肴、满汉全席、宫廷御膳、宫廷寿膳、宫廷滋补药膳著称,餐厅雕梁画栋,宫灯高悬,古色古香的红木家具彰显出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据说,正殿万寿厅曾经接待过一百多位外国元首。
作为宫廷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听鹂馆宫廷寿膳是颐和园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听鹂馆“寿膳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鹂馆见证京剧繁盛
乾隆时期的“徽班进京”之后,京剧便与清朝皇室结下了不解之缘。皇家的迷恋,促成了京剧艺术的迅猛发展。到了同治和光绪年间,京剧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精通曲律、熟悉剧情、善解戏词,还能粉墨登场的超级“京剧戏迷”,她就是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驻跸颐和园期间,看戏的戏楼有两个,先是听鹂馆,后是德和园。记忆力惊人的慈禧太后对戏词过目不忘,一旦台上的演员唱错了词,她立马严加斥责。与此同时,她要求京剧表演精益求精,对演员的演技百般挑剔。她在听鹂馆看戏时,喜怒无常,动辄专横霸道地惩治艺人。为此,许多艺人心生怨恨。但她对京剧艺术的痴迷,也在无形中提升了京剧艺人的地位和知名度。
每逢夏季,听鹂馆的戏剧演出就变得频繁,而慈禧太后几乎每场必看。也许是天气炎热、心浮气躁的缘故,一些无厘头的事情往往在此时发生。有一次演出《双钉记》,当饰演包拯的演员唱到“最毒莫过妇人心”时,慈禧勃然大怒,责令演员住嘴,并下令打了他八十竹竿子,驱逐出宫,就连点这出戏的太监小德张也挨了打。演员没有唱错,错就错在慈禧的无名火。
唱青衣的孙怡云也碰上过这种无名火。有一天,他演唱《玉堂春》,剧中的苏三有一句唱词:“羊入虎口有去无还”,慈禧听后震怒,因为她属羊,觉得孙怡云是在诅咒她。犯了“圣讳”的孙怡云被赶下台,并被封杀,从此不准为皇家唱戏。后来,演员们将《玉堂春》里的这句唱词改成了“鱼儿落网有去无还”。
相传,京剧老生演员谭鑫培到听鹂馆演出时,慈禧不认识他名字中的“鑫”字。当管事太监告诉她那个字念“新”时,她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要那么多‘金’干什么?一个‘金’就够他花的了。”就这样,她的金口玉言为谭鑫培改了名字。从此,谭鑫培再到听鹂馆演出时,人们都叫他谭金培。当然,出了颐和园,离开了慈禧的视线,谭鑫培依然用自己的原名。有一次,谭鑫培误场,慈禧罚他扮演《盗魂铃》里的猪八戒。作为老生演员的谭鑫培从没演过丑角,但又不得不从命。而戏演完后,慈禧试图羞辱谭鑫培的打算落了空,因为谭鑫培的表演出神入化。慈禧不得不承认,这个人名字别扭,但演技是一流的。
晚清时期,颐和园王公大臣、皇亲国戚云集。无论到那里看戏还是演戏,都是一种巨大的荣耀。而到听鹂馆演出的演员们无不战战兢兢,因为谁也不知道会摊上什么荒诞不经的倒霉事。
西宫门曾是水路码头
清光绪年间重建的颐和园,基本延续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建筑格局,包括西宫门。
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重建时,有一份记录工程进度的《工程清单》,内容详实,大致涵盖了建设进展情况。从《工程清单》可见,西宫门在原址上重建,而添加的殿座(德兴殿)则是新建。另外,南北垂花门、游廊、罩门、南北朝房、牌楼等陆续兴建。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年底,西宫门各相关建筑的土木瓦石等主体结构基本完成。重建清漪园(颐和园)的投资,是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筹集的,据考证,大约500至600万两白银。
当时,西宫门外有一条河,那里是一个不大的码头,皇帝从那里乘船去玉泉山。西宫门的德兴殿,就是皇帝临行前更衣的地方。尽管西宫门不如东宫门(正门)规模宏大,甚至逊色于东边不远处的北宫门,但其规制完备,自成一格。清代以后,通往玉泉山的水路废弃,西宫门也逐渐荒废,牌楼和码头被拆除,南北朝房成为民居。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西宫门了。我在颐和园游走时,曾向多人询问西宫门的位置。他们要么一头雾水,要么把“西门”当成了西宫门。西门是游客进出口,而西宫门是清朝皇帝的进出口,两者截然不同。西宫门旁边有个如意门,如今,这道随墙门已成为颐和园西北部的出入口。入园一侧的牌子上写着“颐和园如意门”,出园一侧的提示牌上写着“北如意门——颐和园出口”。
这个简陋的出入口,还有一段流传甚广的故事。相传,在颐和园重建工程尚未完工的时候,慈禧太后就迫不及待地到园子里闲游。当时正值盛夏,所到之处鸟语花香,屋宇参差,游廊上的彩绘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微风习习,凉爽宜人,真乃消暑纳凉胜地,慈禧太后心情大悦。
走到园子西北角的时候,慈禧累了,想抄近道回香山寝宫。当时,西宫门正在施工,无法通行。随行太监灵机一动,叫来几个工人,将西宫门旁边的围墙拆出一个门洞。他告诉慈禧太后,从这个门洞穿过去,离香山寝宫最近。正当慈禧喜出望外之际,一位随行大臣说,颐和园的工程预算里没有这道门,施工费用无法列支。没等慈禧开口,他又说,如果这道门是老佛爷赏赐的,那就没有问题了。至于赏赐的由头,很简单,只要慈禧太后给这道门赐个名称即可。
慈禧太后欲说“西宫门”,转念一想,又觉不妥。踌躇间,随行太监提醒道:“叫‘如意门’如何?”如意门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院门形式,门洞左上角和右上角分别安装砖制构件,砍磨雕凿成如意形状,因而得名。将颐和园西北角的这道随墙门命名为“如意门”,刚好符合慈禧的心愿。于是,她欣然同意。
就这样,西宫门旁边的小门有了正式名称,并且沿用至今。
(文中图片均为岳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