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关心,鼓足爱拼会赢的精气神|经济微观察②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鲍南

2025-03-05 13:30 语音播报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进入3月,北京经开区的干部们纷纷化身“学生”。原来,一场“干部能力提升年”行动正式开启。根据计划,行动将按照“理论筑基+学习赋能+实战练兵”的模式,促进干部能力系统性提升。

为何要开展这场“大学习、大调研、大练兵”?答案很简单,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北京经开区是科创企业的聚集地,如何为其做好服务,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市场环境变化莫测,科技创新一日千里,企业需求自然千变万化,回应起来涉及经济管理、财税金融、新质生产力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拿出真正解渴的政策,显然需要干部们心里有数、肚里有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经开区把提升干部能力作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确实切中肯綮。

将眼光投向京外,以党员干部的能力提升带动服务水平提升的案例还有不少。有的问需于企,创设“餐叙会”“恳谈会”“政企沟通协调工作例会”;有的善于取经,组织领导干部赴先进地区沉浸式学习;有的紧跟前沿,就新概念新技术第一时间邀约专家授课……方式纵然不同,但都反映出一种谦逊又真诚的姿态。政府部门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掌握新知识、打捞新诉求,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最终以政企合力激发经济活力。

这样的务实举措,也正在收获越来越多的惊喜。一些聚焦高风险科技领域的初创企业,找到了善于倾听的耳朵,成功获得政府基金投资,最终长成参天大树。面对单一企业难以协调的产业链发展问题,领导干部直接担任重点产业链“链长”,顶格进行资源协调。营商环境每一次的优化调整都是政府部门主动向前、自我加压的接续改革,每一次企业新成绩的取得,都是对政府部门所付出的关心、真心的有力回应。

现代经济是预期经济,好的营商环境应该提供一种稳定感。有人将其归纳为“三可”——“可把握”,规则清晰明了,让人一看便知;“可依赖”,只要依规办事,就能心无旁骛;“可预期”,新官要理旧账,换届不搞翻转。这个意义上,“有求必应”式的关心要成为一个索引,政府部门在加强学习、精准开方的同时,更有必要举一反三、查缺补漏,进而完善制度,通过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破局成势的关键阶段,呼唤各类企业敢拼爱拼,开拓新空间,企及新高度。这也需要政府部门不断进行制度性建设,坚定不移全面有效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利、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为企业注入更充沛的信心。

政企双向奔赴,未来就在脚下。前段时间召开的民营经济座谈会,既是对民营企业的定心丸与指南针,也是对所有市场经济参与者的动员令和加油包。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中国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经济微观察

编辑:鲍南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