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5 14:26
网上海量图文、视频,究竟有多少AI生成内容混迹其中?如何精准分辨AI文章、图片、视频?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与全国人大代表冉冉建议,尽快出台AI深度合成内容标识管理规章制度,对AI生成内容进行强制标识,加强深度合成标识技术标准的发布和管理,并明确对AI深度合成服务商未履行标识义务的惩罚制度。AI生成内容该如何添加“身份证”,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过去,人们笃信眼见为实。但这些年,有细节、有图片、有视频就有真相的判断标准一再受到冲击。AI写文章、作诗,低于艺术高于平庸,在不少比赛中屡获奖项,冲击着公平;AI生成图片越来越真,成为网络谣言自证的利器,影响着公众的判断;AI合成视频“鱼目混珠”越来越简单,在换脸技术加持下,“假靳东”迷倒一众老年网友、“假雷军”辣评世间百态、“假刘晓庆”分享人生鸡汤,对名人和看客造成严重困扰。AI生成内容的底层逻辑,是真人“喂料”、技术“加工”,最终成果的版权到底属于原创作者、AI公司、还是AI使用者,至今存有争议。
两位人大代表不约而同建议对AI生成内容进行强制标识,既基于上述“老问题”,也基于AI技术发展的新形势。近期,DeepSeek爆火,引发全民使用AI热潮;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技术在多个领域大量应用,从图文、视频生成到在线问答,可以说AI无所不能。而且随着AI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其合成内容的效果只会更加逼真,制作会更加高效。AI技术加速上新,风险也在翻番,单靠网友的“火眼金睛”防范困难重重,加强对AI的管理与治理已迫在眉睫。
防止AI大搞“科技与狠活”,法律法规要跟得上技术迭代的脚步。2022年11月,国家网信办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深度合成内容的用途、标记、使用范围以及滥用处罚作出了具体规定。2024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无论文本、音频、视频还是虚拟场景,都必须“在适当位置添加显著的提示标识”。但目前,有的AI生成内容不标注,有的标注字体大小、位置不一,还有的用近乎半透明的文字标注,让人极易忽略。标注AI“身份证”的责任,要落实在AI服务提供者上,也要落实在平台上;要落实给AI研发公司,也要落实给普通用户。不能再任由AI乱象,迷人眼。
AI生成内容可以虚拟,但不可以虚假;可以逼真,但不能乱真。强制标识AI生成内容,远胜普通人的“火眼金睛”;坦坦荡荡的“身份证”,远胜捂着AI标识躲躲藏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