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5 14:4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打造绿色城市的基础,近日,记者从区生态环境局了解到,通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降碳、减污、扩绿,通州区生态环境质量有了大幅改善,“含绿量”增了,“含金量”多了。
城市副中心天蓝水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资料图)唐建/摄
天蓝水绿夯实绿色基础
2024年,通州区PM2.5年均浓度为33.9微克每立方米,较2023年同比改善9.6%,实现有监测记录以来优良天数历年最多、重污染天数历年最少,蓝天白云逐步成为副中心常态。同时,通州区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水质均值都达到了Ⅳ类及以上,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走在副中心的绿地公园中,不时就会遇到带着各种望远镜的观鸟人,透过镜头,越来越多种类的飞鸟正见证着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据区生态环境局统计,截至2024年11月,通过样线法等调查记录鸟类289种(其中鸣声设备和红外相机识别70余种),较2023年增加7种,调查记录到全市新记录鸟类、通州新记录鸟类各1种。去年冬天,上万只水鸟在副中心越冬。
鸟类多样性的丰富象征着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提高。作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通州区绿化覆盖率53.6%,400余公里绿道纵贯南北,8个万亩森林组团串联东西,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星罗棋布,达到了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绿色低碳引领发展转型
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同时,副中心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不停,通州区如何让经济与生态齐头并进?绿色低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4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落户副中心并开市运行,北京绿色交易所提供集中统一的交易和结算服务,升级为国家级绿色交易所。通过制定实施分年度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通州区持续加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推进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通州区作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之一,储备了150余个可再生能源发电、低碳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项目,引导促进投资转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州区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开展无废工地、无废校园等建设工作,用“无废细胞”概念为各类单位提供了一个清晰、可行的路径。
不仅如此,通州区制定了0.1微克行动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创A、退D”,2024年全区绩效为A、B级的企业比率达到23.7%;在文化旅游区、运河商务区等建立清洁运输示范区,探索建立零排放货运车队;在3个大型项目中推广使用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
绿色建设释放区域活力
2021年,副中心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提出新建居住建筑执行二星级绿色建筑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累计建成绿色建筑超过9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标识项目85个,占全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0%。目前,副中心已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面积达31.88万平方米,成为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
在新建绿色建筑的同时,副中心既有建筑“含绿量”也在稳步提升。目前,共有508栋公共建筑纳入电耗限额管理,建筑面积达482.6万平方米。2023年,副中心作为第一批公共建筑能效分级先行先试区域,共完成19栋公共建筑的能效分级试点工作,建筑面积77.3万平方米。
如今的副中心,集聚了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等一批优质绿色产业资源,推出了全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地方标准、全国首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创新项目等一批首创范例,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位列全市第一梯队,巡游出租车(除个体企业外)新能源占比达100%,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94.57%,建成绿道420公里……在燃灯塔、三大文化设施、北京环球度假区这些招牌之外,绿色正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