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提示:顺应《黄帝内经》,解锁春季养生全攻略
2025-03-05 18:1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书中强调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以养生。书中的春季养生理念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其核心观点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是生发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蓬勃,而我们人体中的阳气也在此时生长生发,因此,应急总医院国医中心专家团队强调,春季养生要顺应天地阳气升发的特性,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四个方面进行调整。

1、生活起居

晚睡早起。春三月宜晚睡早起,唤醒冬藏的能量,顺应天地阳气的变化,有助于阳气的生发。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晚睡”并非指熬夜,而是相对于冬季的早睡而言,适当推迟睡眠时间。 

保暖防寒。初春时节,寒气未尽,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因此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春捂秋冻,不要过早脱去棉衣,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减脱冬装应审慎。穿衣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特别要注意颈部、膝关节和足部的保暖。应保持室内通风,使空气新鲜,促进身体新陈代谢。

2、饮食调养

辛甘发散。春季是养肝柔脾和阳气的时令,肝主疏泄,春季养肝尤为关键,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如葱、姜、蒜、韭菜等,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和体内寒邪的驱散。多吃甘以健脾,宜温和的食物,如红枣、蜂蜜、胡萝卜等,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成。温和的粥品也是春季养生的佳选,如糯米、薏米、扁豆等,既可养胃又能补充气血。宜清淡,避免油腻和辛辣,以免助湿生热,影响脾胃功能。

省酸增甘。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酸味入肝,易导致肝气过旺而伤脾。因此,春季应少食酸味食物,如山楂、柠檬等。苦味泄肝脏之火,正合辛开苦散,可适量食用,如绿茶、苦菊等,以平衡肝气,以达到疏肝理气之效。此外,春季宜多饮水,以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3、运动锻炼

适量运动。春季适量的运动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和气血的调和。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锻炼。中医养生气功如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不仅能舒张筋骨,畅通血脉,增强机体免疫力,而且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有益于心身健康。

户外运动。春分之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户外活动的时间也应相应增加。散步踏青、放风筝及各种踏青、赏花等,有助于改善心情,增强体质。户外运动还能促进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吸收大自然的清新气息,进一步调节身心健康。

4、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愉悦。春季为木属性,与肝脏相互关联。应摒弃烦躁与愤怒,致力于维持内心的宁静与愉悦,避免陷入心情郁闷、无法舒展的境地,而应当积极追求轻松愉快、开朗乐观的精神状态,以促进人体阳气的自然宣发。春季养生要“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多予赞美鼓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个人心情愉快。春季是肝气升发的季节,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和调节。要避免过度悲伤或过度高兴等情绪波动,保持平和的心态。

放松心情。在春季,应顺应自然界生发的规律,让自己的生活节奏保持舒缓,既不急躁也不懒散,以平和的心态迎接每一天。

总之,顺应春季“生”的特性养生对于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春季养阳、调养肝脏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此外,春季养生还需注意防病保健。春季气温变化大,空气湿度高,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和传播的高峰期,容易引发感冒、流感、过敏等疾病。

应急总医院国医中心名医推荐

来源:国医中心

作者:刘亚丽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作者:

应急总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