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携星辉,鹿苑话古今。2025年3月1日恰逢农历二月二“龙头节”,麋鹿守护者团队举办了《二月二龙抬头,一块探星宿·话鹿角》主题沙龙活动。本次活动共邀请了30余名签约志愿者和学生志愿者齐聚一堂,通过天文小讲座、古书画作品赏析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带领大家了解“龙抬头”背后的传统文化。
北斗指路,寻迹苍龙
“二月二龙抬头”中的龙是怎么回事?作为麋鹿守护者的一员,资深天文爱好者刘允通过星图软件,引领大家遨游中国古代星空。原来,“二月二龙抬头”中的龙其实是由中国古代七个星宿组成的“东方苍龙”,而其中的角宿则代表了“龙角”。
刘允老师通过星空软件演示“龙抬头”天象
如何在夜晚寻找代表龙角的角宿?刘允老师在现场也传授了“秘籍”:只需要在晚上找到熟悉的北斗七星,然后顺着斗柄的延伸方向,就能找到明亮的大角星,继续延伸则能找到暗一些的角宿一。考虑到现场不少志愿者可能缺乏观星经验,刘允老师也为大家推荐了天文APP来帮助寻找“龙角”。
在讲解过程中,刘允老师还介绍了一些古诗词中的星宿。例如“人生不相见,动若参与商。”是杜甫的著名诗句,其中“参”指的是参宿,“商”则指的是心宿里的心宿二。由于这两个星宿在夜空中此起彼落,不会同时出现,因此会被用来比喻人生不能相见。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志愿者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天文知识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
刘允老师讲解“龙抬头”的龙角
刘允老师回答志愿者们的提问
古画寻鹿,节气物语
在当天的沙龙活动上,志愿者们除了探寻天上的龙角外,还跟随资深志愿者、博物馆达人荣秀霞以及她的爱人辛俊升,通过他们收藏的清代宫廷画师董邦达的《解角图》复制品,展开了一场艺术与生态的对话。
董邦达的《解角图》生动刻画了清代皇家猎苑的风貌,展示了麋鹿“冬至解角,夏至新生”的生理特性。通过对画作的近距离观察,志愿者们深切感受到古人如何凭借对鹿角更替的敏锐观察,推断农耕时序的非凡智慧。而麋角解说中隶书的运用,更是以端方古雅的笔意诠释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让生态智慧与书法艺术在节气轮回中相映生辉。
辛俊升、荣秀霞夫妇展示收藏的董邦达《解角图》作品
《解角图》局部:麋鹿冬至解角
董邦达的《解角图》麋角解说隶书展示
在现场的志愿者们纷纷上前观赏《解角图》
在精彩的分享之后,麋鹿苑的洪士寓老师带领志愿者们动手制作了鹿角发卡
洪士寓老师解答学生志愿者的提问
志愿者制作完成鹿角发卡后自拍
为了展示麋鹿守护者的风采,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升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麋鹿缘志愿者团队每年会不定期举办麋鹿守护者沙龙活动,邀请团队里的志愿者分享自己在自然观察方面的兴趣爱好或志愿服务心得。2025年是麋鹿回归祖国40周年,也是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成立的一周年,特殊的年份,麋鹿缘志愿者团队也将继续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沙龙活动,进一步增进麋鹿守护者之间的交流,同时提升麋鹿守护者们的志愿服务能力。(文中照片由本洪士寓、陈赛、雷瑜等麋鹿守护者提供)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