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7 08:50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构建中国特色人口理论体系”。按照这个要求提高人口理论和政策研究水平,是相关领域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把握和认识人口理论和实践中的中国特色,是构建中国特色人口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在未富先老条件下挖掘增长潜力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发生在现代化完成之前,这会带来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要积极加以应对。”中国的人口转变与现代化两个过程之间的这种“错位”现象,得到跨国数据的印证。例如,按世界银行数据口径,2023年中国人均GDP为12614美元,接近于13170美元的世界平均水平;然而,中国的老龄化率却达到14.3%(国家统计局数据为15.4%),明显高于10.0%这一世界平均水平。这种被学术界表述为“未富先老”的现象,构成人口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国特色。
由于中等收入国家通常也经历着老龄化过程,因此未富先老特征也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从总体来看,在2013—2023年期间,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不仅中国老龄化率的提高速度快30%,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平均也快23%,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快26%。因此,中国积极应对老龄化,以及在未富先老条件下挖掘增长潜力的经验,同时也具有普遍意义,完全可以在人口研究中被归纳为特征化事实,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人口理论研究既是现实机遇也是理论“富矿”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鉴于人口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口发展质量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及其成色,认识、适应和引领人口发展新趋势,是当前人口理论研究的最优先课题,也期待着更多来自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口学领域的学者投身其中。仅从人口学与经济学的融合、交叉视角来看,人口转变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一方面,可以丰富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福利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诸多经济学理论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赋予人口理论更多的观察视角、更鲜明的分析锐度和更历久弥新的洞见。
首先,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同早期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用短得多的时间走过了完整的人口转变过程以及相对应的政策演变过程。这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快速的人口死亡率下降,出生预期寿命的大幅度提高;因应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发展呈现的一系列趋势性特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养老保障带来挑战,人口政策不断做出优化调整;围绕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发展战略的完善与调整,将演绎出新的人口发展故事,创造出新的人口发展经验。这些历程和经验,都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得到提炼和升华。
其次,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理论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实践。未富先老带来特别的挑战,也蕴含着独特的机遇。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之前,这种机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同处在相同老龄化过渡阶段(从中度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以及人均GDP提高阶段(从临近或初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相比,中国明显具有更强劲的增长潜力。另一方面,在以合理速度增长的同时,人口结构变化仍使中国处于公共资源的相对充沛期。例如,在少子化与老龄化同时发生的这个阶段,少年儿童抚养比的下降,可以部分抵消老年抚养比提高的不利效应,减轻与人口转变相关的负担,有利于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这要求主动整合公共政策体系,统筹公共资金使用方向,重新配置存量资源。
最后,共同历程,独特经验。少子化、老龄化是各国现代化过程中都要应对的人口转变现象,既对理论研究提出共同的课题,也期待着符合各自国情的答案。因此,理论研究中彰显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中国故事不具有一般规律性,也不能否认中国经验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由于人口转变、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改革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经历的过程,这几个过程之间彼此交织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常常以相似的方式在各国有所体现。并且,即便在表现相异的情况下,也蕴藏着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中国特色的人口理论及其政策应用也具有一般借鉴意义,从而为世界发展特别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