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宁:这样的观众,才能代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明素养
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 记者 丁文捷 李治宏 高倩

2025-03-07 17:22 语音播报

时事
进入
长安街知事
看更多
+ 订阅

在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大众对艺术的热爱与日俱增,如何进一步提升观众文化素养成为重要课题。近年来,国家大剧院在艺术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未来又将如何扩大观众覆盖面、提升观众参与度?全国两会期间,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剧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宁。

采访中,王宁分享了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2月25日晚,89岁高龄的世界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结束后,王宁向他表示祝贺并询问感受,“当时梅塔感叹,这里的观众太棒了,能如此理解、热爱世界经典作品,让他感动。我想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观众,才让艺术的舞台更加熠熠生辉,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坚实根基。”王宁说。

推进文明观演是一个长期过程

知事:今年全国两会,您有哪些关心关注的话题?能否分享您的思考?

王宁:今年我比较关注两个方面,也是大剧院在实践过程中聚焦的两个问题。

一个是关于创建文明观演规范机制。近年来,大众对文化的热爱日益增长,文化素养显著提升。我观察到,来国家大剧院的年轻观众比例也逐年上升,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反映出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系列配套措施需同步跟上,如何进一步提升观众文化素养成为重要课题。目前存在的不文明观演现象主要包括:不注意保持现场安静、用手机拍照、频繁起身走动、提前退场、观众间发生冲突等。不少观众也给大剧院提出建议,表达了对于不文明观众行为的不满。

去年,由国家大剧院倡导发起,国家大剧院、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北京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 “文明观演在行动”,得到了社会高度关注与赞赏。

图片
“文明观演在行动”启动仪式

但推进文明观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呼吁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建章立制,构建高效有力的文明观演宣传引导和监督管理机制。其次,希望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聚焦学校、家庭等培育单元,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剧场文明观。此外,各级主管部门和指导单位应充分调动剧院行业主观能动性,倡导业内联手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

同时,文明观演不仅是文化机构的重要职责,更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推动,社会力量要以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形成助力文明观演的社会合力。

另一个是关于推进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对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剧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与支持,众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成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助力文化发展。呼吁社会各界能通过更多样的方式参与其中。

我们建议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创新。其次是构建开放合作平台,促进社会力量与公共文化机构的深度融合。此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氛围。

持续强化 “一院三址” 的综合定位

知事:在提升年轻人的艺术造诣方面,国家大剧院是怎么做的?您有什么建议?

王宁:提升年轻人的艺术造诣和修养,不能仅靠单纯迎合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有综合全面的引导,国家大剧院通过用心打磨好剧目、引进好演出、策划好活动,逐步培养他们对艺术的认识、理解和热爱。

我们通过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文化供给,拉动文化消费。我们强调的拉动文化消费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拉动文化消费,既是要求艺术质量不断达到新的高峰,才能赢得更多观众热爱艺术、欣赏艺术、投身艺术;拉动了文化消费,反过来也会推动文化艺术进一步的向前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2023年12月,大剧院形成了“一院三址”(包括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和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全新运营格局,各院址有着不同的艺术定位,旨在培育大众的艺术认知与爱好。

国家大剧院总部专注于艺术的综合性,涵盖歌、乐、舞、剧、戏等五大艺术类型,有助于提升大众对高雅艺术的鉴赏水平。在艺术创作上,我们致力于挖掘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题材。今年,大剧院也将围绕着中轴线、建都历史等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京味文化等题材,推出一系列新作品,期望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能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

北京艺术中心作为大剧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主打艺术的现代性。通过引入音乐剧、现代歌曲等现代艺术形式,贴近年轻人的喜好,让大众对现代艺术产生全新的认识,进而提升艺术素养。

而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则突出专业艺术定位,让观众不仅能欣赏节目,还有机会了解台前幕后,观赏舞美艺术背景和舞台艺术制作过程,帮助观众理解艺术创作的内涵。

图片
北京艺术中心

今年,国家大剧院将持续强化 “一院三址” 的综合定位,丰富其作为国家文化平台的综合功能,引入更多经典剧目和文化项目。

知事:今年开年,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DeepSeek 开启全民AI的讨论,科技进步不断激发艺术创新的活力。大剧院是如何不断创新,推动“艺术+科技”深度融合?

王宁:我们高度重视艺术和科技融合发展,这也是大剧院努力建设的六大文化平台之一。

近年来,我们以“智慧剧院”建设为引领,创新推出了“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双演”模式。自2020年4月起,“春天在线”“声如夏花”“华彩秋韵”“冬日之约”等主题演出,每周六都在全国及部分国际网站播出。截至目前,已累计播放280余场,覆盖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将舞台艺术精品搬上银幕,已拍摄制作舞台艺术电影达38部。同时,大剧院保持“科技+”的创新活力,从“4K、8K+5G”直播到VR、AR、XR线上演出,借助多种科技手段,让更多的观众能沉浸式地享受和体验优质演出。目前,全新打造的XR虚拟现实创作空间已投入使用。

图片
艺象新生——2024国家大剧院数字艺术展

此外,大剧院还将艺术和科技的融合作为普及项目,开设数字展,让公众感受二者紧密融合的魅力。

“请进来”和“走出去”

不仅是一场演出

知事:文明因交流互鉴而更加精彩。未来,在推动“走出去”和“请进来”有机融合方面,国家大剧院有哪些安排与计划?

王宁:我们推动“请进来”和“走出去”,要靠精彩的演出,但意义超越了单纯一场演出。“请进来”和“走出去”,都具备“双重含义”。“请进来”既是让中国观众了解认识世界,也是让世界艺术家和艺术团体感受中国文化魅力,了解中国观众的文化素养,通过国际艺术家和团体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而“走出去”既是在世界舞台传播中国声音,也是让中国的艺术家、艺术团体开阔国际视野,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实现交流与互鉴。

目前,国家大剧院与世界10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艺术机构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联系。由大剧院发起成立的世界剧院联盟,已有20多个国家的30多个著名剧院加入,还有更多国家的艺术团体表达了加入意向。

世界剧院联盟设有世界剧院北京论坛、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台湖舞美国际论坛这三大论坛,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每次举办论坛,世界各国著名艺术家和剧院都会积极参与,围绕艺术发展的主题展开交流。今年11月,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即将举行,已有不少著名指挥家、艺术家确定参会。

国家大剧院作为综合性文化平台,不仅通过舞台演出,还采用多种方式增进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例如正在举办的《古城之忆——北京的胡同主题艺术作品展》,旨在让观众领略北京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发展脉络。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国家大剧院的重要职能,也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窗口。

供图:国家大剧院


编辑:高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