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融合,“文旅流量”变成“消费增量”|经济微观察⑤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邱凌

2025-03-08 08:15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天气渐暖,踏青出游出现小高峰。北京北海公园蜡梅开成了“治愈系壁纸”,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成都“花田烧烤”等融合业态倍受追捧,相关关键词搜索量增长超135%;贵州桃源河景区开通“火锅专线”,游客们可体会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这些火热场景是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月5日以来,全国重点景区门票、住宿、交通等文旅订单量较上月同期上涨24%,不少景区日均接待量屡创新高。诚如观察者所言,“春日经济”正接棒“年味经济”,为各地文旅消费增添活力。

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文旅行业链条长、受益广,素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纵观当下的“春日经济”,一个显著特征是盘活了“春日+”的业态链,实现了与美食、乡村、文博、运动等多个产业的联动共振。比如,重庆江津结合樱花与茶园,打造集樱花观光、茶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景区;安徽歙县“以花为媒”,建起盆景基地,年销售额超2600万元;浙江余姚户外用品外贸企业海外订单大涨,多条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诗”和“远方”更好联结,不仅给游客带来新体验,也带动形成文旅市场新的增长点。

热力十足的“春日经济”、热潮涌动的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人民幸福满怀的生动诠释。相比于我国丰富的文旅资源,当下各地的开发挖掘还远远不够。就拿“春日经济”而言,若单单将这一概念理解为消费的时序,自然难逃短暂“花期”,可如果将其视为创新业态与打法的机会,也就有了变“流量”为“留量”的无限可能。比如,有地方将“春日经济”与银发旅游深度绑定,着眼于老年人结伴社交的需求,精心打造一系列团队游产品。可见,创新产品业态,不仅是满足群众特色化、多层次、分众化旅游需求的务实之举,也是助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眼下,我国文旅产业正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6个方面、18项具体举措为文旅行业的未来打开了更多想象。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 “入境旅游”“冰雪经济”“生态建设”“文化事业”等文旅热词也一再刷屏。随着政策支持发力、内容创新加码,文旅消费必将更加火热,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增添更多活力。

春风有信,花开有期。春天的中国,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期待更多人走出家门,去感受四季的风景、时间的馈赠。

图源:视觉中国

京彩不设限·经济热力站

编辑:高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