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映掀起的“哪吒”热潮,不少观众循迹溯源,纷纷重温1979年的经典动画《哪吒闹海》,众多年轻观众也开启“补课”模式。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哪吒闹海》的作曲金复载,一同揭开那段尘封已久、充满传奇色彩的音乐创作幕后故事。
编钟领衔
创作中国特色的音乐
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上美影”)出品的经典动画片《哪吒闹海》,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献礼片,影片于1979年5月19日首映,是当时国内首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为了能完美呈现这部献礼作品,上美影提前两三年就着手创作。
“音乐风格是由题材和画面决定的。”金复载认为,《哪吒闹海》作为中国古典题材的动画作品,其音乐风格要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我决定采用交响乐队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方式来创作配乐。交响乐作为西方音乐的代表,具有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表现力;而民族乐器则能很好地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和风格。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方式,不仅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让影片的音乐更具中国特色。”
一部动画电影,片头音乐至关重要。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了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金复载介绍,“这套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音域宽广,十二个半音齐备。我想用编钟来演绎《哪吒闹海》的片头音乐,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找到曾侯乙编钟出土时音乐鉴赏委员会录制的一套单音节音律录音,通过剪辑和拼接,完成了片头音乐的创作。除了片头外,当画面第一次来到水晶宫和天庭时,配乐同样使用了编钟,在表现海底水晶宫时,使用的是比较低沉的音色;在表现天庭时,使用了更明亮的音色。
哪吒在海边与小伙伴共同玩耍时,金复载用明亮的竹笛表现小孩子的童真;打斗环节则通过琵琶的快速演奏,与画面共同营造出戏剧性的紧张感;哪吒自刎后,身体倒地、灵魂飞走,二胡与乐队配合奏出凄惨、令人动容的音乐。作曲家充分利用了民族乐器的特殊音色与情感属性,使其符合剧情需要。
音乐先行与后期配音相结合
看过《哪吒闹海》的观众都有一个明显感受:画面和音乐之间非常契合,并且每一段旋律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场景的氛围。这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哪吒闹海》诞生之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多为10分钟至20分钟的短片。而《哪吒闹海》是时长一小时的长篇动画,为了让音乐与画面完美配合,创作团队决定采用先期音乐与后期音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先期音乐依据剧本与导演的细致要求精心创作,就像为动画搭建起稳固的节奏骨架,确保音乐与画面动作精准同步;后期音乐则是在画面成型后,根据画面的情感基调与叙事需求进行配乐,让音乐与剧情、人物情感深度交融,实现艺术表达的升华。
先期音乐在动画领域并不罕见,金复载参与创作的动画片《三个和尚》和《雪孩子》便是典型代表。
《三个和尚》全片无一句对白,却凭借音乐与画面的完美配合,将一个诙谐幽默的故事演绎得妙趣横生。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与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相辅相成,成为先期音乐创作的经典范例。《雪孩子》虽有对话,但音乐与画面的紧密呼应,让雪孩子与小兔子之间纯真的情感更加触动人心。这类动画的创作过程有着相似的脉络:导演在拥有完整的剧本、清晰的构思和详尽的分镜头画面后,便与音乐创作者展开深度沟通,将故事的核心、风格的定位、节奏的把握一一阐述。创作者据此精心打磨音乐,完成创作与录音后,动画师再依据音乐的节奏韵律、旋律起伏和情感表达挥动画笔,让画面与音乐在相互呼应中实现艺术的完美融合。
当《哪吒闹海》的导演找到金复载时,剧本、整体构思和分镜头画面已然就绪。金复载依据这些素材,开始了一部分音乐的创作与录音工作。其中,哪吒父亲李靖的两段古琴演奏场景都是音乐先行。金复载邀请了昔日上海音乐学院的同窗、古琴演奏家龚一来演绎这两段音乐。演奏现场,摄像师拍摄下演奏的画面,同时六位画师呈扇形坐在龚一对面,通过速写的形式,勾勒出演奏时的神态、小臂的动作以及指型变化。后期动画师们依据视频和速写画面,绘制画面细节,最终呈现出李靖演奏古琴时手势与音乐完美契合的精彩画面。
哪吒自刎是整部动画电影中最令人揪心的段落。在自刎的瞬间,画面一片寂静,没有音乐、对话、音效,所有声音全部隐退,通过“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方式,直击观众内心。
金复载提到,“无声,反而成为最有力的表达,任何声音在那一刻都显得苍白无力,无法彰显出画面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与巨大冲击力。”待哪吒倒地后,音乐再次响起,尤其是鹿为哪吒叼来风火轮、混天绫,以及去寻找白鹤的段落,鹿的每一次奔跑都与音乐的节奏丝丝入扣,这皆因音乐创作先行,为画面赋予了灵魂。这种音乐先行的创作手法,在美国迪士尼动画中也被广泛使用,如《白雪公主》《狮子王》等经典之作都是先有音乐,再围绕音乐构建动画世界。
在《哪吒闹海》中,四个龙王误以为哪吒已死而举行庆祝活动,其中的舞蹈场景以及逗趣海龟的出现,也都遵循音乐先行的原则,让画面在音乐的烘托下更加生动鲜活。
影片中的武打场景同样在音乐的加持下大放异彩。金复载巧妙地引入京剧锣鼓,为武打画面注入了独特的韵律与活力。而这些,是根据画面进行的后期配乐。
剧中多次出现的打斗场景,如哪吒与敖丙、东海龙王以及四位龙王的交锋,各有不同。尤其是哪吒复活后,与四位龙王的终极对决,激烈程度达到顶点,此时音乐完全摒弃旋律,仅以京剧锣鼓的激昂节奏为画面助威,将紧张刺激的氛围渲染到极致。
而在前期的打斗场景中,金复载巧妙地运用两件或少量打击乐器,并适时加入旋律,丰富观众的听觉体验,使前后打斗画面在音乐的变化中实现层层递进,愈发激烈。金复载回忆,当时他找来一支京剧“武场”,演奏者们根据画面的节奏进行自由发挥,金复载再进行调整,通过大家反复排练、调整,直至音乐与画面达到完美契合,才将这精彩的一刻录制下来,成为整部动画电影的最高潮。
经典传承
中国动画代代不息
金复载生于1942年,浙江上虞人。他先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本科学习作曲,毕业后被分配到电影局下属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负责作曲。
与电影配乐相比,为动画片创作音乐的领域更为广阔,作曲在一部动画片中的地位也显得尤为重要。当时动画片风格多样,有木偶片、剪纸片,还有水墨动画。故事类型也各不相同,有中国民间故事、寓言、童话、红色题材,以及面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动画作品。
金复载回忆道:“有的时候,我手上同时有四五部动画等着写音乐。”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他不断挑战自我,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让他在动画音乐创作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为他日后参与电影、电视剧、交响乐的创作,以及回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上美影工作期间,他参与创作了大量经典动画,《哪吒闹海》《三个和尚》《雪孩子》《舒克与贝塔》《宝莲灯》《金猴降妖》《山水情》《夹子救鹿》《蝴蝶泉》等,陪伴了几代中国儿童的成长。
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内外热映,金复载从短视频中得知,导演饺子儿时就钟情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这让他深感欣慰。自己数十年前创作的音乐,至今仍被大家铭记与喜爱,这无疑是对他音乐创作生涯的最大肯定。国漫当自强,这不仅是当代中国动画创作者们的心愿,更是老一辈动画人的心愿。金复载也期待,能有更多年轻人,创作出能够展现中国精神的动画作品。
纪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