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今秋开设AI通识课
北京晚报 | 记者 李祺瑶

2025-03-09 14:48 语音播报

封面

刚刚发布的《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开设人工智能(AI)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本市将探索高校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高阶课程。

建设市级通用基础课

本市将构建多层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市级通用基础课程。中小学应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足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市教委将探索设置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研制《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鼓励各区和中小学校探索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人工智能教育拓展课程,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研学实践等。

本市将推动构建“高校+企业+中学”联合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结合“苗圃”工程,探索高校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一批面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人工智能教育高阶课程。

小学以体验式课程为主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小学将全部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学校可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其中,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市将探索AI赋能的新型“双师课堂”组织实施模式,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社会资源单位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科技馆等资源。

建立人工智能教师队伍

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将逐步建立。各区各校将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数学等学科遴选教师,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区、校将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转岗培育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师资,组建市、区两级“AI教育讲师团”。

本市还将实施中小学教师“百千种子计划”,吸引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分批重点培养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领域100位专业名师和1000位骨干教师,辐射带动所有任课教师。


编辑:孙文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