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上红旗飘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红:帛赤白色。”即介乎于白色与赤色之间的一种偏色,类似今日所说的“粉红色”。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红”色象征高贵、喜庆、欢乐、热烈,也被诗人所钟爱。如唐·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宋·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打出了革命的红旗,建立的军队叫“红军”、政权叫“红色政权”、根据地叫“红区”。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分析革命和反革命“这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革命的大旗,第三国际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集合于其旗帜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旗,国际联盟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反革命分子集合于其旗帜之下。”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就有“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的内容。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这样描述必将到来的革命胜利:“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朝日”不正是红色的本义吗。
毛泽东的诗词中也多次出现“红旗”。《清平乐·蒋桂战争》(一九二九年秋):“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如梦令·元旦》(一九三〇年一月):“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一九三〇年二月):“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清平乐·六盘山》(一九三五年十月):“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一九三六年):“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七律·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1949年10月1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广场成为红色的海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红色中国从此屹立于世界东方。
2021年5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文章强调: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