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9 21:49
《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阿兰·埃伦贝格 著 王甦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将社会学与精神病学结合的著作在中国仍旧罕见,对绝大多数中国读者而言必定十分陌生。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疾病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相对缓慢;国家、大众及媒体看待精神疾患的角度依然十分单一;他们对抑郁症等身心病的看法大多停留在纯粹的心理学领域,面世的图书也都是以普及知识和介绍疗愈方法为主,舆论和讨论仅仅停留在从公共健康视角出发,计算抑郁症带来的社会成本和呼吁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上。几乎所有著作都仅满足于列举数字来陈述抑郁症的泛滥,然后马上转向实用的疗愈建议。然而,为什么抑郁症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流行病呢?为什么抑郁能从一个普通症状,摇身转变为全民公敌般的独特疾病,甚至是难以治愈的慢性病呢?
从观察到抑郁症的流行到抑郁症的诊疗建议之间,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弄清楚。若不能厘清抑郁症是什么,不知道抑郁症在诊断上现有的缺陷,也不了解抗抑郁剂的疗效已经被神化,以及制药产业与精神病学的“伙伴关系”,又如何能全面和中肯地理解抑郁症?更别说在繁盛的疗愈市场里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了。埃伦贝格的这本书试图回答的正是这些问题,它从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让我们看到,将精神疾患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分析思路是理解抑郁症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
更进一步说,除了理解疾病和治疗抑郁症这样的实用角度,对抑郁症概念的分析也有利于我们了解自身所处的社会。在埃伦贝格的笔下,法国社会已经进入高度个人化阶段,出现了作为自我唯一主宰者的个人。这样的个人被教导并确信一切只能依靠自己,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个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个人仿佛拥有了主宰自身一切的权力,拼尽全力去活成尼采笔下的“超人”。然而,现实却是作为人的我们,无法承载“超人”的重负。于是,抑郁性的疲惫取代了神经性的焦虑,成为精神流行病的主流。
我们或许会觉得埃伦贝格关于当代个人的论述很眼熟:这不正是中国的个人性正在演化的方向吗?近年来,国内从欧美引入了大量的心理支持技术,目的都是让个人学会激发潜力和内在精神力,来战胜现实的困难。抑郁症被分解为各种症状,然后被所谓对症的药物和自我心理技术治疗,这是目前国内对待抑郁症的主流处理办法。
中国的个人化程度在逐渐加深,这种变化也体现在私人生活里。关注心灵和精神力,不仅是欧美的潮流,也是中国的潮流。全球化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与欧美国家共享了一些理念,包括精神病学的医学化趋势和对个人发展的崇尚。然而,法国的精神病学传统与美国截然不同,埃伦贝格的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在诊疗上更加靠近美式实用主义。
作者对欧美社会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抑郁症为何近些年在中国不仅同样愈演愈烈,而且呈现出青年化和低龄化特征。仅仅将抑郁症的爆发归结于压力过大或社会内卷远远不够,因为每一代人都会面临自己时代的特有困难和特殊局面。与其比较哪代人压力更大,不如尝试去反思抑郁症这一疾病类别本身,以及它所体现的看待患病主体的方式正在向我们述说着哪种新的人类体验生活和世界的方式。这要求我们在分析中国社会与抑郁症的关系的时候,除了考察经济和阶层因素外,引入更多的文化和人文视角。这类创新在中国的精神病学和疾病社会学领域显然较为匮乏且极其迫切。如果不回到人的身上去理解抑郁症,那么针对抑郁症的治疗和公共政策都将流于表面,因缺乏宏观历史和社会视角而停滞不前。已经疲于做自己的人或许会因为愈演愈烈的单子化社会形态更加深陷泥潭,持续在各种成瘾症和抑郁状态中痛苦煎熬。
(作者为巴黎第十大学社会学博士,在法国长期从事研究和学术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