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1 07:49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我是一名地方戏曲工作者,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明确了前进方向,也鼓舞了干劲。我将立足本职工作,继续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创新者。”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淮剧博物馆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澄向记者表示。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等,是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剧种源自人民群众,早期主要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内容多为家长里短,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悲能喜,声腔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冲击性。”从父母手中接过衣钵至今,陈澄已在舞台上活跃了30多年,提起淮剧,她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针对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过去一年陈澄在赴各地演出的同时做了不少调研工作。她注意到,乡镇小剧场的建设还存在不足。除了一部分近年来新建的小剧场功能较为齐全之外,大部分城镇、乡村小剧场存在设备陈旧、活动力差、疏于管理、配套不全等方面的问题。
“相对于大剧院而言,小剧场规模小、投入小、运营灵活,既可以承载公益类演出,也可以承担小型商业演出,是一个将艺术和惠民连在一起的良好载体。”陈澄建议,未来在城镇化建设中可以广泛普及并利用好小剧场,让传统戏曲可以跟观众走得更近,为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让地方戏曲从“活起来”走向“火起来”,陈澄和同事们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路径,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改造创新,努力让淮剧的烟火气飘进百姓家。
“我曾在抖音平台发布‘淮剧翻唱’系列演出视频,播放量超5700万次。虽然歌曲翻唱并非戏曲发展的方向,但可以借此吸引更多人从对方言的兴趣转移到对戏曲的关注上。流量只是阶段性手段,其目的是激发群众走进剧场的动力,所以戏曲的年轻化传播突破十分重要。”在陈澄看来,传统戏曲在创新过程中,妆造、表演等方面的新颖度固然重要,但要基于剧种的本质出发,在扎实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30多年来,陈澄在坚守舞台的同时,更注重对淮剧人才的培养。“任何剧种想要实现传承与创新,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这些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非遗剧种的资金投入,例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能获得一定补贴,许多省份也为传承人提供了各类平台。我们要利用好这些平台资源,建立项目制或一对一的培养方式,让中生代与青年牵手,推动新一代演员们不断精进技艺,让淮剧‘声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