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遭到AI的批评,但我不同意
2025-03-11 13:4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有朋友将我在个人号发的《<红楼梦>不是曹家事,贾宝玉亦非曹雪芹》拿给了“豆包”看。“豆包”给出了如下反映。它说——

文章通过对比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地理位置及脂批等论据,挑战“自传说”,但论证过程中存在以下逻辑漏洞和争议点:

一、对“自传说”的过度简化

1. 混淆“原型”与“自传”

作者将“贾宝玉原型是曹雪芹”等同于“《红楼梦》是曹家实录”,但文学创作允许虚构与综合。例如,曹家虽无世袭公爵,但曹雪芹可能通过家族口述、史料或艺术加工塑造贾府形象。

2. 忽略“自传说”的核心逻辑

胡适等学者的“自传说”并非主张小说完全照搬曹家经历,而是认为小说融入了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家族背景(如败落过程、贵族生活细节)。作者未针对这一核心逻辑进行反驳。

二、地理与经济论证的局限性

1. 八旗驻防制度的刻板应用

作者认为曹家属正白旗,应驻东城,但清初八旗驻地并非绝对固定,且曹家可能通过皇帝赏赐获得西城房产(如曹寅之女嫁入平郡王纳尔苏,可能关联西城王府)。

恭王府在乾隆年间为和珅所有,与曹家是否有关联尚无定论,作者将“宁府街”与“定府街”简单对应,缺乏直接证据。

2. 经济数据的片面性

贾府庄田规模(3.26万亩)是依据清初规定推算,而非小说明确描写,且小说中可能存在夸张。

曹家抄家时仅余2000亩地,但可能隐瞒或转移资产(如江南其他产业),且曹雪芹是否继承了这些财产存疑。

三、脂批解读的争议性

1. 脂砚斋身份与批语可靠性

脂砚斋身份不明(可能是曹雪芹亲友或合作者),其批语“经历过”未必指作者本人,可能指批书者或家族成员的经历。

批语中“世代公子”等表述,可能指作者对贵族生活的观察或研究,而非亲身经历。

2. 时间线矛盾的模糊处理

作者认为曹雪芹出生于1715年后无法亲历贵族生活,但部分学者考证曹雪芹生于1715年(如周汝昌),曹家1727年被抄时他已12岁,可能保留部分记忆。

脂批中“元妃省亲”等情节若基于曹寅之女嫁入王府的经历(康熙四十五年,曹寅之女为平郡王福晋),曹雪芹可能通过家族故事间接获取素材。

四、对“自传说”反驳的片面性

1. 忽略曹家与皇室的深层关联

曹家虽非公爵,但三代任江宁织造,与康熙关系密切(曹寅为康熙伴读),这可能成为小说中“皇恩浩荡”的原型。

小说中“江南甄家”频繁进宫朝贺,可能影射曹家在江南的地位。

2. 否定“自传说”却未提出替代理论

作者仅否定曹家原型说,但未解释《红楼梦》的素材来源(如是否综合其他贵族家族故事),逻辑链条不完整。

五、其他潜在漏洞

1. 周汝昌观点的矛盾引用

作者肯定周汝昌对大观园位置的考证(指向北京),但周汝昌本人是“自传说”支持者,二者逻辑不一致。

2. 对“抄家”情节的选择性忽视

小说中贾家被抄与曹家经历高度相似(如江南织造亏空、政治斗争牵连),作者未对此进行解释。

总结

文章通过史料对比与文本分析提出了有价值的质疑,但逻辑漏洞主要体现在:

过度依赖历史考据否定文学虚构;

对脂批的解读过于绝对化;

忽略曹家与小说的间接关联。

我到现在还没有使用过AI,但这次我领教了。首先,“豆包”没有读懂我的文章,就予以批评。我认为,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可以提出反驳、批评,我真诚欢迎。我说,“《红楼梦》不是曹家事,贾宝玉亦非曹雪芹”,那么你就应该说:“不对,《红楼梦》就是曹家事,贾宝玉就是曹雪芹”才对。但你避开了这个论点,给我挑起了“逻辑”上的毛病。那好,咱们也从逻辑上来说。

第一、“豆包”说我的文章“对‘自传说’过度简化”,请问:我的文章里提到过“自传说”吗?我提都没提,何来“简单化”,而且还“过度”?又“忽略了自传说的核心”?您这是哪家的逻辑呀?

第二、胡适先生说:“《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里面的真假两宝玉,即是曹雪芹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他说,“《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地描写了曹家(注意:是曹家而不是贾家)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豆包”大概没有读到过胡适的文章,而且也没有看明白我的文章,就开始囫囵地批评了。我的文章只是对其中“曹雪芹化身”和“曹家是贾府的影子”提出质疑,并没有否定“自叙传说”。这是一个“大圈圈”和“小圈圈”的逻辑关系。你“豆包”不反驳我的“小圈圈”,却挑我的“大圈圈”有毛病。我想问问“豆包”:你学过逻辑学吗?

第三、立论也好,驳论也好,都要摆事实讲道理。而“豆包”是用含糊的道理、“可能”的存在来否定别人的观点,这是什么文风?我说曹寅是正白旗人,有宅子应该在东城。“豆包”说:“清初八旗驻地并非绝对固定,且曹家可能通过皇帝赏赐获得西城房产”,请问:事实呢?你应该告诉我,“某某人明明属于正黄旗,却住在正蓝旗驻地了”;或者你干脆告诉我:“曹寅的宅子不在东城,而是在西城”!你有这样的事实吗?如果你没有事实做依据,凭什么否定我的说法?

第四、就像当今有些学者那样,由于《红楼梦》中的脂批不利于他们的观点,就对脂批持否定态度。“豆包”跟这些学者大概是同学,批评我“对脂批的解读过于绝对化”——我不过是引述而已,我“解读”了吗?还“绝对化”了!哪有的事?

“豆包”大概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出身,要求别人的文章都必须像博士论文那样面面俱到。我的这篇小文不到两千字,不可能论及观点以外的东西。比如,说“小说中贾家被抄与曹家经历高度相似(如江南织造亏空、政治斗争牵连),作者未对此进行解释”——这个问题我在另外的文章里说过,在这篇文章里没有必要涉及。

我想告诉“豆包”的是,关于《红楼梦》,有许多争议的话题,提出任何一种看法都有意义。比如曹雪芹的生卒年,目前的说法都是由推论得出的,都没有依据,而且这些推论往往是为推论者的观点服务的,其可靠性大可质疑。希望“豆包”在有争议的话题上不要选边站队才好。

篇幅所限,对“豆包”给我的批评就不一一评论了。我由此得出的印象是:对AI,千万不要过分信赖。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