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1 18:39
《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上周发布,从今年秋季起,北京中小学将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不少中小学生开始使用AI工具写作文、做数学题。不少家长担心:使用AI辅助学习会不会降低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高一年级组长甄兆敏认为,AI辅助学习确实具有双重性。AI工具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结果获取的易得性,在对话框中输入请求,AI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答案。这无疑减少了学生的挫败感,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轻松。但是,当AI能够轻松完成作业、解答疑问和帮助学生规划学习时,学生就会产生依赖心理,主动思考的动力就会逐渐减弱。而且,AI提供的答案通常是标准化的,但这种标准化的输出可能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长此以往,会抑制学生的创意和个性表达,失去想象力。学习过程至少包含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试错、解决问题、反思和沉淀的过程。AI总是提供近似最优的解答,学生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和从探索中学习的机会,而这正是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关键环节。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欲望和机会,那就谈不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了。
不过,甄兆敏表示,尽管AI辅助学习会带来负面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拒绝它。而且,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我们也很难拒绝它。现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利用它,让它成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辅助工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和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订使用AI的边界规定。学生在使用AI工具前,必须先尝试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分清楚哪些部分可以使用AI,哪些部分不能使用AI。例如,在写作文没有思路的时候,可以让AI输出思路和范文,在打开思路之后,独立完成作文,再用AI进行润色。在学习数学中的棱柱概念时,首先阅读教材中的定义文本,然后针对自己对定义的疑问,有针对性地利用AI查阅资料。通过整合所搜集的资料并深入思考,构建起自己对棱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解决框架的设计由人来完成,搜索和初步的综合由AI完成。AI提供的答案并不是终点,而应该是思考的起点。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AI的答案提出疑问:这个答案真的合理吗?我提出的请求契合我要解决的问题吗?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在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李启生看来,家长要做好孩子们使用AI工具的有效监督。家长在孩子使用AI工具时要关注使用时间和内容,避免孩子沉迷其中。当孩子利用AI工具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回顾过程,询问孩子从中学到了什么,帮助孩子总结经验。通过合理运用、培养兴趣特长以及有效监督,我们可以让孩子在AI工具的助力下,更好地学习和成长。让AI技术真正为孩子的未来赋能,而非成为阻碍孩子成长的“枪手”。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