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新能源材料领域杰出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永锋教授,于2025年1月21日在西安参会现场突发脑溢血,经全力抢救无效,于2025年3月5日16点09分在杭州因病不幸离世,享年47岁。
公开资料显示,刘永锋,1977年10月生。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永锋本硕博均在浙江大学就读,2007年进入浙江大学任教,2012年升任教授。
刘永锋主要从事储氢材料和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调控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纳米化和性能调控、储氢电极合金新体系创制和高容量储锂材料可控制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他还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来自于国家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等科研项目21项,授权发明专利48项。
据媒体报道,刘永锋2009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0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二等奖,杭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2011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钱江人才”计划,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杭州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杭州市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入选由Elsevier发布的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能源领域)。
刘永锋的突然离世,让人扼腕叹息。3月9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社科界别的小组讨论会,以反映社情民意为主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说起了一件“今天手机里刷屏的事”: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材料学学者刘永锋突发疾病去世,终年47岁。
刘宁说,本来没有发言计划,但看到这位杰出的学者英年早逝,感到非常沉痛、惋惜。看到刘永锋家人说他长期高强度工作,刘宁想到了年轻的科研人员群体和更广大的青年劳动者。
“勤劳很好,但不要过劳。”刘宁说,现在的年轻人太累了。在研究机构工作,她观察到身边的学生、青年学者,“压力很大”,很多人都说,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结婚生孩子。此外,她认为强度过大的工作、压力不仅伤害年轻人的健康和生活,还会成为创新的阻碍。她建议,全社会不要把“过劳”当成典型、树为榜样,不要在“没日没夜工作”和“成功”之间建立因果联系,应当保障年轻人的休息权。
过度劳累与脑溢血有什么关系?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5%-55% ,约每10万人中每年有12-15人发生脑出血,而且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发病1个月的死亡率高达35%-52% ,而且发病6个月仍有80%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邵自强表示,过度劳累,有可能会引起脑溢血症状。过度劳累的时候会导致血压升高,身体耗氧量增加,有可能引起脑血管的破裂,出现脑出血的现象,但过度劳累只是诱发因素,患者应该有基础疾病,也就是存在导致脑溢血的危险因素。
对于脑溢血,医生提醒,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脑溢血,原因是患者长期受基础疾病影响,脑血管常发生病变,进而增加引起脑溢血的风险。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闫振文表示,高血压脑溢血是一种原发性高血压伴脑出血,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血管壁弹性变差、血管硬化,在血压升高时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引起高血压脑溢血。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年轻人脑溢血更危险?
人脑作为重要的生命中枢,发生出血常常导致严重残疾、植物生存甚至死亡。而年轻人突发脑溢血往往比老年人来得更严重。
我们的大脑和核桃的结构非常相似,核桃仁有的饱满有的干瘪,年轻的大脑就和饱满的核桃仁很像,颅内的空隙比较小,一旦出血,颅腔内的代偿空间要比老年人小,因此相同的出血量年轻人比老年人要更重、更凶险。
具体来说,正常情况下颅腔内只有脑组织、颅腔内的血液和脑脊液这三种内容物充满,脑组织周围有一些间隙。当突发脑溢血后,血管破裂血液流到血管外凝结成血块会占据一定空间,这个血块是颅腔内没有的东西,因此出血会使颅腔内的压力升高。与此同时,出血造成的脑组织损伤,时间长了会造成血肿,出血越多、损伤越重,水肿也会越严重。无论是血肿挤压还是脑组织水肿体积增大,在封闭的颅腔内挤不动颅骨,就只能向内挤压脑组织。
这种挤压会导致没有被血肿破坏的正常脑组织也受到破坏。如果颅腔内代偿空间大,相同的压力对于脑组织的挤压就会较轻,因此年轻人脑组织被血肿直接破坏和被高压挤压破坏都很重,所以反应也会更重。
警惕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脑溢血并非来得无声无息,以下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引起重视并就医,避免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突然且剧烈的头痛。患者可能感到突如其来的、异常剧烈的头痛,这往往是出血导致颅内压力增高的表现。
意识障碍。脑出血会引发嗜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身体协调能力丧失。患者可能出现走路不稳、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是疲劳或胃肠问题,但实际上可能是脑部功能异常的早期信号。
眼部异常。脑溢血可能导致视物模糊、双眼视物不清、斜视或眼球震颤。
四肢无力或瘫痪。由于脑溢血损伤了重要的神经通路,患者可能突然感到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甚至出现完全瘫痪的情况。
如何做好大脑养护?
脑溢血往往发生得突然,一旦发病后病情极为严重,因此预防是关键,尤其是在中青年群体中。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脑出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保持血压稳定对于预防脑干出血至关重要。定期测量血压,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物,能有效减少脑血管破裂的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等,都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尤其是对于经常面对高压的年轻人来说,适当的放松和管理压力显得尤为重要。
避免长期疲劳。长期的过劳状态是引发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对身体的持续损害。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对于有家族病史或处于高风险人群的中青年人群,应当重视脑血管健康的体检,及早发现可能的隐患。
预防外伤和排除脑血管畸形。对于有脑血管畸形家族史或已知患有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应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预防突发出血。避免头部受伤也至关重要,因为外伤也可能引发脑溢血。
来源: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39健康网、杏林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