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植”新绿 绘就湖北十堰最美底色
2025-03-12 17:5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期召开的全省总河湖长暨总林长会议提出:践行“两山”理念 强化治水兴林,着力推进美丽湖北建设,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在这幅以“两山”理念为底色的荆楚画卷中,湖北十堰以碧水润笔、青山着墨,将生态治理的磅礴蓝图,镌刻进大地的肌理,书写出“两山”新答卷。

01

十堰是“国家森林城市”“气候宜居城市”和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多年来,十堰积极开展水源区全域生态修复,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截至目前,十堰林地面积2915.87万亩、森林面积2556.33万亩,位居全省市州第一;森林覆盖率72.01%、森林蓄积量12235.39万立方米,居全省市州第二。

“植”此青绿 绘就生态画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十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责任意识,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图片 2

十堰市丹江口市石鼓镇曾有一片严重石漠化的荒山, 8000余亩的山体寸草不生,被人们称为“火焰山”。在夏季,“火焰山”地表温度接近60℃。

“火焰山”地质构造特殊,石漠化严重,土壤中含有60%至70%的砂质,这种土壤既不保水又不保墒,树木在这里难以成活。

7.5火焰山.mp4_20250312_090449801

面对这一困境,30年来,一代代护林队员在“石头缝里种树”,将昔日的“火焰山”打造成如今的“花果山”。护林队员们不断摸索,利用钢筋在崖壁上固定土壤,创造出适合树苗生长的树窝,再小心翼翼地种上树苗。为了提高成活率,护林队员们定期为树苗浇水,有时甚至采用传统方式,一桶桶地将水运上山。

凭借着“石头缝里种树”的毅力,当地干部群众完成荒山造林3300公顷,如今的“火焰山”也成为“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区”。除了造林绿化,当地群众还开始种植柑橘、石榴等经济林木,曾经的“火焰山”变成了“花果山”。

02

植树造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也是加快推进绿美十堰建设的重要工程。截至2025年3月12日,全市已完成年度营造林总面积69.9万亩,占全市营造林任务127.04万亩的55%。今年,十堰将紧紧围绕绿化、美化、经济化,加快实施国土绿化项目,系统做好“三绿”并举文章,为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湖北作出更大贡献。

“碳库”变“钱库” 好空气能“赚钱”

湖北“新春第一会”提出: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

图片 4

森林植被碳储量约占陆地碳库总量的近一半,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最具系统性的碳库。树木每增加1立方米蓄积,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一般人工林每亩年均吸收0.093吨二氧化碳,吸收固定1吨二氧化碳需新造林10.75亩。

水土保持治理让“碳库”变“钱库”。2024年12月,十堰市丹江口市炭沟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签约。炭沟河小流域拿出了4.86万吨碳汇“好空气”用于交易,成交金额146万元,平均每吨30元。

图片 5

这次交易签约是丹江口库区及上游6省49县的首单,也是湖北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的首单,同样是十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一次探索,为全省乃至整个丹江口库区开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2024年,十堰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优良天数比率达95.6%,达历史最好水平。

打造“绿色聚宝盆” 解锁致富密码

2025年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优做强林业经济,坚持向山林要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兴林富民路径。近年来,十堰在扩绿、护绿、兴绿的前提下,高质量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等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和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油橄榄树既是生态林,也是经济林。经过多年探索,十堰形成了以“油橄榄+多元素”的发展模式,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绿水青山间长出的“绿色油库”家底愈加丰厚,有效夯实了粮油产业发展基础。

图片 6

在中国农林科学院和省市林业专家努力下,十堰积极推动采穗圃的建设和种苗繁育体系的构建。目前,共有国家级油橄榄林木良种4个。十堰还在环丹江口库区20个乡镇42个村建设了油橄榄基地,全市油橄榄种植面积超过12.5万亩,油橄榄全产业链产值超3亿元。

十堰市竹溪县丰溪镇是“黄连之乡”,近70%的农户从事与林下经济相关的产业。该镇充分发挥54万亩山林资源优势,通过林药、林蜜、林菌、林养、本木+草木等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种植中药材超过100种。林下底层种植黄连、独活、重楼等中药材,中层养蜂,上层培育厚朴、黄朴等中药材秧苗,通过“上、中、下”全方位立体式发展模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城市大景

如今,一幅幅以生态为底,绿色为径的幸福美丽画卷在十堰缓缓展开。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新征程上十堰绿色家底不断增厚,人民绿色福祉持续提升,多彩叠翠的美丽十堰更富生机与活力。



作者:

魅力十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