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把“俗话说”挂在嘴边,俗话该怎么说
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 | 作者 嘉轩

2025-03-13 08:03 语音播报

城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部长们回答记者提问时妙语连珠,用了不少“俗话”解读当前经济现象和政策举措,比如“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传递出发展的信心,“西方不亮东方亮,北方不亮南方亮”彰显了外贸的韧性,“把钱花在刀刃上”表明了过紧日子的导向。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把“俗话说”挂在嘴边,试图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形式表达、展现出深刻的道理和智慧。那么,如何读懂俗话背后的含义?俗话又该怎么说?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俗话是指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俗话来源广泛,除了老百姓的创作,还有的从诗歌、警语、典故等内容中转化而来。俗语早就存在,《庄子·秋水》提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这里的“野语”便是俗话。

用群众语言总结的经验之谈,往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既浓缩着老祖宗的生活智慧,也是当代人常用的“人生指南”。面对困难时,用一句“船到桥头自然直”来保持积极心态;遇到诱惑时,用一句“天上不会掉馅饼”来提高警惕;即使失败了,还能用一句“失败是成功之母”来激励自己……

正因为俗话好理解、有哲理,人们常用俗话为自己的观点作背书,为自己的行为标注脚。但笔者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流传的俗话中不乏彼此矛盾的观点,字面上彼此对立冲突,听起来又好像都有道理。不禁让人疑惑:难道古人也爱玩“双标”,也会互相“抬杠”?

比方说,面对同样情况,俗话有着不同指向:亡羊补牢,有俗话说“未为迟也”,也有俗话说“为时已晚”;男子汉大丈夫,理当“宁死不屈”,但也应“能屈能伸”。

在俗话中,能看到截然不同的处世哲学。俗话说“人定胜天”,强调敢于斗争的人生态度,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俗话又说“天意难违”“生死有命”,认为有些事情人力无法改变,颇有“宿命论”的味道。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主张克制与宽容;但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鼓励主动出击、先发制人。

对于事物的理解,俗话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论“合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等,体现团队协作的重要作用;但俗话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喝”“靠人不如靠己”“一山不容二虎”,反而好像是独立自主的效率更高。论“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但俗话又说“出淤泥而不染”,即使出自恶劣的环境,也可以做到一尘不染。论“机会”,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劝人主动把握机遇;但俗话又说“三思而后行”,劝人要审慎对待……

俗话说尽了人生百态、世间万象,处处都像智者一样能为你指点,然而俗话为啥好像一会指东,一会又要往西?那么,如何理解俗话的“左右互搏”?笔者想到三句俗话。

“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俗话不是“一锤定音”,而是“百家争鸣”,代表着不同立场的观点。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本身就存在很多角度,自然也会带来分歧和差异。比如,对于财富的追求,有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会因为贪婪和欲望铤而走险;有人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能够坚守底线,通过正当途径获取。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俗话历史悠久,使用频繁,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并非放之四海、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绝对正确的俗话,只有更加适用的场景。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涉及民族气节、核心原则时,面对正义和信仰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突出面对可承受的挫折、可再生的资源时,如何采取更加理性务实的决策思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俗话的背后是价值判断,是用群众语言诉说的朴素经验。引用俗话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既能够唤醒文化认同,也更容易让人理解、接受。比如“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源自战国时代,“臣闻鄙语曰”是那个时代的“俗话说得好”,大臣庄辛借古言今,劝楚王振作信心,这段佳话一直流传至今。而在网络时代,也会有今人之谈,成为后人的借鉴。

《亡羊补牢》插画 图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

矛盾的俗话是中国人的智慧,体现了“中庸”的生存之道,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今,俗话到底怎么说?笔者同样想到三句俗话。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俗话一般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一些观点的差异恰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因此我们也应辩证地理解和运用俗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场合运用合适的俗话,在看似对立的俗话中找到统一。比如在做规划时,要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谨慎来规避风险;但在意外困境中,也不必惊慌,多些“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信心。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俗话由于时代和观念等原因,不再符合当下价值观,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流传已久,强调通过严厉管教甚至体罚来培养孩子,但缺乏科学依据,反而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如果还将其奉为圭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此外,不少俗话在流传过程中因误读、断章取义而发生异化,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无后”原指“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罪过为最大”,而非“没有子嗣”。而“无毒不丈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被误传的“腹黑”俗话,“女子无才便是德”“最毒妇人心”等歧视性俗话,带有严重的落后和封建色彩,已成为传播负面价值观的载体,就应主动抛弃。

“话须通俗,语必关风”。俗话汇聚着民间的智慧,也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实践。正是通俗易懂、质朴真实的特点,使其能够引发更多的共鸣并得到广泛流传。用好“俗话说”,坚持把大道理讲活、把深道理讲浅,讲好时代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同样也需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他本人也善用“俗话”传递治国理念,谈改革,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谈粮食安全,他说“民以食为天”;谈全面从严治党,他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全面从严治党要注重正上梁。

矛盾的俗话,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知行合一的辩证法,与其纠结哪句俗话说得对,不如因时制宜,带着这份智慧上路,让俗话越传越远、越说越活。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