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3 14:51
当地时间3月11日,美国与乌克兰在沙特吉达宣布达成“30天临时停火”协议及矿产合作框架。泽连斯基称“已为和平做好准备”,但强调停火需俄罗斯同意。
这场被包装为“和平突破”的会谈,实则是大国博弈的权宜之计。美国的单边操盘、乌克兰的主权让渡、俄罗斯的冷眼以待与欧洲的战略分裂,共同勾勒出当前地缘政治的残酷逻辑,也暴露出国际秩序的危险信号。
此次沙特会谈的直接前因,是2月28日美乌白宫会谈的破裂。当时,特朗普在白宫要求泽连斯基立即签署矿产协议,乌方以“需协调欧洲立场”为由拒绝,双方矛盾公开化。美方随即展开系统性施压,暂停对乌军售资金的拨付,冻结库存武器运输,切断对乌情报和技术支持。这一系列动作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失去美军支持的乌军在库尔斯克战线陷入被动,乌军精锐面临被合围风险。
泽连斯基的立场在72小时内急转:从社交媒体上的“寸土不让”,转为声明“愿为和平做出必要妥协”。这暴露出乌克兰的致命困境:其国家安全早已完全依赖美国的安全供应链,所谓“主权”在霸权体系中脆弱不堪。
此次会谈避开联合国等多边平台,选择沙特作为东道主,也是别有一番考虑:既规避了欧盟等传统盟友的制衡,也为资源利益交换披上“中立调解”的外衣。
摆在沙特的谈判桌,事实上与战场紧密联动。会谈前夕,乌克兰对莫斯科发动开战以来最大规模无人机袭击,俄军则在库尔斯克加速推进,试图在停火前收复被乌军侵占的领土。这种“以军事行动划定谈判边界”的策略,暴露各方对所谓和平进程的真实态度:美国追求低成本外交业绩,乌克兰则试图用战术妥协换取战略喘息空间。因此泽连斯基提出的“海空停火”的让步诚意也值得怀疑。
(二)
尽管达成了包括停火、援助恢复、矿产开发等多项突破性协议,但会谈实际效力远逊于政治宣传,内容“空心化”明显。
所谓“30天停火”既无俄罗斯书面承诺,亦未建立监督机制,在落实上存在困难。普京在协议公布后立即表态:“俄方只接受基于现实的谈判。”可以看到,俄军在库尔斯克的攻势未因会谈暂停,反而在停火声明发布后加强火力。这种“以战逼谈”的姿态,显示出莫斯科对美乌议程的蔑视。
矿产协议中,则隐藏着殖民性。“联合开发乌克兰关键矿物资产”的条款,表面强调互利共赢,实则要求乌克兰向美资开放稀土、锂矿等战略资源。以安全援助为杠杆、以经济渗透为实质的操作,暗合“新殖民主义”的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在此次博弈中的角色尤为尴尬。尽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社交媒体称赞会谈是“迈向和平的重要一步”,但欧盟未被纳入核心谈判的事实,暴露出其地缘影响力的持续萎缩。法国倡议的“欧洲核保护伞”、德国推动的“防务自主”,在美俄务实交易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东欧与西欧的立场分裂进一步削弱欧洲话语权,也恰为美国“分而治之”提供了操作空间。
(三)
美国的战略意图清晰而功利。特朗普政府既想通过停火协议兑现选举承诺,又试图以矿产协议锁定长期经济利益。国务卿鲁比奥在专机上的直言暴露了美方底线:“乌克兰必须接受无法收复2014年边界的现实。”这种“体面失败”的定位,实为美国战略收缩的托词。
乌克兰的困境则更具悲剧性,泽连斯基虽在白宫会谈中“骂赢”特朗普,暂时保住协议细节谈判权,但战场劣势迫使基辅接受“城下之盟”。更严峻的是,即便签署协议,泽连斯基政权仍面临国内政治清算风险。激进民族主义团体已策划多起针对“投降派官员”的示威,任何领土让步都可能引发政权危机。
俄罗斯才是此次会谈的潜在赢家。普京在库尔斯克的凌厉攻势,既是为停火谈判积累筹码,也是对北约东扩的强硬警告。俄外长拉夫罗夫提出“根除战争根源”,直指北约停止扩张及乌克兰去军事化,这些诉求未被纳入会谈议程,却为后续博弈埋下伏笔。
(四)
此次会谈最危险的信号,是对国际秩序规则的系统性破坏。美国绕开联合国框架的操作,欧洲在关键议题上的失语,共同构成对多边主义原则的践踏。当大国能够随意交易小国领土与资源时,《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便沦为空洞条文。
从凡尔赛条约埋下二战祸根,到明斯克协议沦为废纸,历史反复证明:缺乏包容性的“和平”终将孕育新冲突。作为美国单边主导的外交行动,美乌沙特会谈既未获得关键当事方俄罗斯的实质性参与,也刻意回避了北约东扩、领土主权争端等核心矛盾。会谈本质,是21世纪大国政治的残酷缩影——美国以“调停者”之名行资源掠夺之实,欧洲在分裂中沦为配角,乌克兰则成为主权被交易的悲剧角色。
美国以单边施压取代平等协商,以资源攫取冒充冲突调解,当世界目睹乌克兰主权被逐步肢解时,更需清醒认识到:唯有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均衡有效的全球安全架构,才能真正打破冲突循环。
乌克兰的悲剧不应重演,国际社会是时候反思:真正的安全,从来不能通过掠夺与强加实现。唯有回归多边主义,尊重各国自主选择,才能在对抗的废墟上重建持久和平。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