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居寺流传一句话:“静琬大师创于前,溟波大师修于后”。说的是静琬大师开创了房山石经的刊刻事业并建立了云居寺,而溟波大师继承和延续了刻经事业,并大规模修缮了云居寺。位于云居寺主殿毗卢殿南侧的《范阳郡白带山云居寺溟波和尚碑记》就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今天,让我们透过《范阳郡白带山云居寺溟波和尚碑记》,走进溟波和尚与云居寺的故事,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却依然熠熠生辉的过往,踏入一段有关高僧大德、古刹兴衰与佛法传承的传奇之旅。
此碑立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碑高约4米,白石质地,螭首趺座,首身一体。碑阳额篆书“法轮常转”,碑阴额篆书“今古头眉”,燕山王定国沐手敬书。尾题:康熙三十七年岁次戊寅丙辰三月朔初三戊寅日法嗣圆通立。碑阴右起竖刻“顺天府府学生员徐士珽撰文”,刻文38行。
一、溟波大师的出家缘由
溟波大师俗姓郭,是云居寺清代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位高僧。出生于武清县北仓村,家中兄弟七人,排行第五。他出家的缘由与他的父亲有关。据碑文记载,溟波的父亲曾因病魂游地府,冥官告诉他:“汝出家不终,当减寿一纪(12年)。”溟波的父亲早年也曾出家,但因担心父母绝后而还俗。冥官认为他有孝心,便提出:“汝有一子替汝出家,放汝回去。”溟波的父亲答应了,果然起死回生。后来,相士预言溟波“他日将引千百人皈依佛门”,这预示了他未来的弘法事业。
二、早年修行与得法机缘
溟波大师七岁出家,十八岁入应院(禅宗寺院),二十五岁改习禅法,但苦于无门可入。直到顺治十年(1653年)四月初八佛诞日,他在普润禅师座下受具足戒。受戒后,他托钵云游七年,三十七岁时得法于大博禅师。在一次为师父庆生的机缘中,师徒间的堪辩让他开悟,从此四处游历弘法。
三、云居寺的住持与修缮
溟波大师曾三次到访云居寺,第三次时才正式担任住持,时年四十岁。他在云居寺闭关三年,期间老四王爷岳乐王曾请他主持幽冥戒法会,为亡父阿巴泰超度。岳乐王是康熙的大爷,其父阿巴泰在康熙继位后被追封为和硕亲王,谥号为“敏”。岳乐王为感谢康熙的恩典,特请溟波大师在云居寺举行为期七天的超度法会。
四、与康熙皇帝的因缘
超度法会期间溟波大师与康熙皇帝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康熙问他:“你是哪一宗派?”溟波答:“临济正宗。”康熙又问:“你识字吗?通佛法吗?”溟波回答:“通佛法,但不识字。”这正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义。康熙听后非常高兴,赐予溟波三十两白金添钵。溟波大师为答谢皇恩,专门举行了一场搭衣谢法会,声望大增。
五、云居寺的中兴与溟波的贡献
在溟波大师担任云居寺住持的29年间,云居寺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他大规模修缮了寺院的禅房、寮房、厨库等二百余间,修缮了南北两塔,并遵循古人刻经的传统,刻造了《金刚经》和《药师经》两方经碑。
溟波大师69岁在云居寺圆寂,至今云居寺的北路还保存着他的墓塔。他被誉为云居寺的中兴之祖,重开山第一代住持。溟波大师的生平事迹不仅记录在碑文中,也深深镌刻在云居寺的历史中,成为佛教史上的一段传奇。
云居寺的古碑林,每一块碑刻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而《范阳郡白带山云居寺溟波和尚碑记》正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块,它不仅记录了溟波大师的生平,也见证了云居寺在清代的中兴与辉煌。若有机会到访云居寺,你一定要在这块古碑前稍作停留,静静感受历史沉淀其中的厚重与深远。
作者:陈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