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禅先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美术界公认“吴昌硕之后有齐白石,齐白石之后有李苦禅。”苦禅先生一生力倡“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所谓人格——爱国第一”。他的作品正、大、高、奇,充满雄浑激荡、浩然正气,尽显阳刚之美。画如其人,苦禅先生既是一位国画写意大师,也是一位爱国志士,他的抗日地下情报生涯故事至今鲜为人知。
拉洋车的大学生
苦禅先生是山东高唐县李奇庄的一个农家子弟,取名“英杰”,又名“英”,自幼爱好武术和绘画。
1918年暑假,已经是山东聊城中学学生的苦禅,拿着父亲借来的四块大洋做盘缠,只身到“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求学。一路上,他小路步行,大路搭马车,铁路搭煤车,风餐露宿,终于看见了巍峨的北京永定门城楼。北京举目无亲,苦禅只好落脚慈音寺。庙里的大通铺早被穷人挤满了,他凭着练就的一身功夫,在一个大条凳上睡了一宿。
第二天一清早儿,19岁的苦禅一路打听,一身汗气找到了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见到了比他大3岁的长衫先生徐悲鸿。暑期虽短,但他还是从徐悲鸿老师那里了解到西洋油画,眼界大开。这是苦禅第一次来北京。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聊城中学的学生走上街头游行抗议,之后推举苦禅、张乾一等代表到北京去抗议示威。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时,苦禅呼喊的浓重山东口音的口号十分突出。
这第二次来北京,更加坚定了苦禅留在北京求学的想法。兜里只有两块大洋了,他只好又到慈音寺落脚。在寺里,苦禅结识了一位年过半百的僧人,从他那里得知,北京大学附设的“留法勤工俭学会”招收半工半读的学生。苦禅找到并考取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又名法文专修馆)。这里过的是集体生活,半天学习法语和绘画,半天从事机件加工之类的实习。在机加工车间,苦禅狠命干活,由于干得太快,锉刀磨得烫手了。他发现自己右边床子的学生没来,就两个床子交替使用。后来苦禅得知,右边床子这位大高个儿、方额背发的湖南湘潭同学也是农家子弟,两人相处无忌,谈得很投机。
苦禅的这位同学就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打零工、当“试用书记”的毛润之,也就是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
1920年,21岁的苦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攻读中文。1922年,他考取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成了一名大学生。
由于生活艰苦,苦禅白天听课学画,傍晚或休息天拉洋车糊口。他身高马大,体格健壮,拉车跑得快。公子哥赛车,他几次被点上,取得好名次。那年月拉车,车夫也分地盘儿。他是后来的,人家的地盘不好去,就专拣城外活儿,主要往海淀方向跑。当时海淀地处城外,一路荒凉,经常有歹人出没。苦禅腰里缠着从老家带来的七节鞭,不怕什么歹人。遇到歹人后,就见他轻轻放下车把,小拇指从对襟褂子里抠出一截红绦绳,亮个功夫架势。懂规矩的家伙,一看这个就明白了,开溜,别惹麻烦。不识相的,就会被七节鞭教训。后来歹人相传——来了个山东大个儿,会功夫,别惹他。
同学林一庐得知他白天上课,晚上拉人力车挣钱,腊月里还穿着夹袍,学画艰苦异常,所绘之画亦如“禅宗”画,就给他别号“苦禅”。“苦”就是“苦难的经历”,“禅”就是指“大写意”(古代称写意画为禅宗画)。苦禅欣然接受,认为“明知固当”。从此,“苦禅”就替代了他的名字“英杰”。
1925年,苦禅从北京国立艺专毕业,由于成绩优秀,被北京师范学校、保定第二师范学校聘任为美术教师。1936年,苦禅先生出版了第一本画册——由齐白石先生题签的《李苦禅画集第一册》。王森然先生撰写的序言中引用了白石老人的赞叹:“英也过我也。英也无敌,若老死不享大名,世无鬼神。”
经过努力,苦禅先生逐渐被北京画坛接纳,成为著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