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神州第一街”:见证历史变迁,记载时代巨变
北京日报 | 作者 秦姚

2025-03-15 00:38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长安街:四维解码“神州第一街”》 长安街知事 编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很多国家的首都都有一条著名的街道,作为国家形象的名片,展现着其重要的地位。首都北京的长安街亦是如此。长安街,闻名天下的“神州第一街”,它寄托了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望,见证了古都北京的历史变迁,更记载了百年中国的时代巨变。

天安门前,这条横贯首都核心的东西轴线,不仅是首都北京建设发展的重要缩影,更见证了共和国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与辉煌璀璨,见证了新中国众多意义非凡的历史时刻。如果说中轴线是历史轴、文化轴,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就是政治轴,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走向复兴的见证。

本书分为八章:名动天下的长街、纵贯时空的长街、见证盛事的长街、人民的长安街、开放的长安街、立体的长安街、厚重的长安街、生态的长安街,既有历史溯源,又有“重新发现”。

穿梭于长安街的人流车流,你知道长安街到底有多长?长安街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吗?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历经数百年,长安街可谓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土路到沥青路,从不贯通到贯通,从十里长街到百里长街,今日向西延伸至首钢地区、永定河水系、西山山脉,向东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运河、潮白河水系。这条名动天下的长街可谓中华民族砥砺奋进、自信自强、走向复兴的最好表征。

长安街是十大建筑集中展示的舞台,作为长安街的重要地标物,其不仅彰显着北京城巍峨的气度,背后也凝聚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为了迎接新中国十岁生日,十大建筑的建设任务艰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你知道作为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为什么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吗?人民大会堂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礼堂;参加建设人员约30万人,全国23个省市的二百多个工厂为大会堂赶制各种材料,创下了一个个奇迹;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仅用十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天安门始建于1417年,1420年建成,始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重建竣工后,承载了“安邦治国”的美好愿望,更名为天安门。今日见到的天安门是1970年“原样不动”重建的,拆装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装有金元宝和朱砂、五彩粮的宝盒。1988年1月1日,北京市民高希武成为第一个正式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中国游客。天安门城楼的开放,源于1984年一封署名“华兴”的信,信中表达了对登上城楼的渴望与希冀。这一呼声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古老而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得以开放。

到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旗,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心愿,伴随着初升的朝阳,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爱国之情在这一刻得以升华。但是你可能想不到,最早承担升旗任务的是电工师傅,最初是北京供电局负责日常升降国旗的任务。经历了一人升旗时代,到国旗班的建立,从一人、两人、三人,到如今的96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威武雄壮的气势、庄严肃穆的气氛,都彰显着中国人民阔步新征程的自信与豪迈。2分零7秒是国旗升顶的时间,也是太阳露出地平线与地平线相切的时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是坐南朝北吗?

你知道长安街上的华灯造型和数量有什么讲究吗?

你知道国庆盛典的鸽子是如何实现盘旋上升的吗?

在书中,这些鲜活生动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反映的历史、文化、城市规划、人文关怀,都向读者一一铺展开来。

长安街经济发展的面貌,也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王府井大街、秀水街等商业街道的发展变迁,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民族饭店、建国饭店的诞生与成长,都体现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轨迹。长安街如一颗耀眼的明珠,见证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坚实。

系统梳理有关长安街的故事,不仅是在回望过去,更是在展望未来——“神州第一街”和一栋栋沿街建筑,释放的历史与现实信息,昭示着我们在新的时代继续砥砺前行。

(作者为本书责任编辑)

京报读书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