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木汗与永安寺白塔
2025-03-16 21:4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矗立在琼华岛上的白塔,是北京城中一座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这座白塔建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是永安寺的组成部分。《日下旧闻考》的大臣们说:“琼华岛周围计二百七十四丈,旧有广寒殿,相传为金章宗时李妃妆台遗址。元改万寿山,又称万岁山。本朝立塔建刹,称白塔寺,今易名永安寺。”这座白塔高35.9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台基,塔座为折角式须弥座,上有三层圆台(金刚圈),其上承托覆钵式塔身。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门内刻有藏文咒语,塔身上部为细长的十三天,上为两层铜质伞盖,边缘悬铜钟14个。最上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塔内贮藏佛教法物。康熙十八年(1679)、雍正九年(1731)因地震损毁,先后重建。1964年和1977年两次修缮。1977年修缮时,塔内发现主心木中发现一个二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佛舍利。

永安寺,是清朝顺治皇帝入关以后在北京城始建的三座寺庙之一。另两座是普胜寺和普静禅林。普胜寺位于皇城的东南角,即今天的欧美同学会;普静禅林即东黄寺的前身。为什么要建这三座庙宇?康熙皇帝在《重修东黄寺碑记》中说:“当顺治年间,有西域缁流以祝国佑民为请,爰奉俞旨,创建兹刹。”就是说,这三座寺庙的兴建,都是应一个黄教喇嘛之请。这个喇嘛就是诺木汗。

诺木汗为什么要在琼华岛山顶上建一座白塔呢?《顺治八年建塔诸臣恭记碑文》中说:“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建寺,寿国佑民。奉旨:果有益于国家生民,朕何靳此数万金钱为?故赐号为诺木汗,建塔于西苑之高阜处。”所谓“阴赞皇猷”,说白了就是暗中保佑。据这位诺木汗喇嘛说,建一座白塔,可以“寿国佑民”。顺治一听,既然有益于国家和百姓,朕又怎能吝惜银子呢!

诺木汗何许人也,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诺木汗,也作诺门汗、脑木罕,原名叫色钦曲杰,教名金巴嘉措,是青海塔尔寺巴珠第一世活佛,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领袖。在拉萨大昭寺,他被称为巴周活佛,五世达赖封他为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呼图克图,意思即转世活佛;诺木汗,是蒙古语“法王”的意思。这个封号一说皇太极封他的,而据顺治八年《建塔碑文》,则是顺治给他的。

在清朝入关之前的崇德七年(1642),诺木汗便作为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的代表,远赴盛京(沈阳)去见皇太极,受到皇太极优厚款待。在盛京逗留八个月后返回西藏,皇太极派出了大臣随他一起进藏。西藏宗教上层由此和清朝统治者建立了密切联系。诺木汗本人,也取得了皇太极的信任。皇太极奉他为上师,听从他的建议,于崇德八年动工,在盛京东南西北各建一座黄教寺庙、立一座覆钵式白塔,他说这可以使“国家一统”。

后来,清朝果然实现了国家一统,于是就愈加信奉黄教。对奉为上师、法王的诺门汗,则有请必允、无计不从,一说修庙,立拨万金。普胜寺、普静禅林和白塔寺,就是这么修建的。建造白塔,说是为了“寿国佑民”,或许,诺木汗私下还有更能令顺治信服的理由。窃以为,这个理由很可能就是为了压胜——让当年堆起和享乐这座琼华岛的民族,臣服于满族皇帝而不能再兴起。乾隆年间,在景山上修建五个亭子、亭中供奉神佛,也是这个用意。

诺木汗在邀请达赖五世来京一事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安排达赖住錫于他的普静禅林了。正是为表彰诺木汗协助朝廷联络西藏宗教上层的功绩,顺治皇帝封他为“彻辰(也作车臣)国师”,免顶戴花翎,在朝中上班,于大内行走。顺治十四年(1657),诺木罕在库伦圆寂,遗骨葬在库伦的伊很腾格里庙的诺门罕塔下。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