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13:35
经过一年多的提升改造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重新开馆
馆内收藏了约1500件医史文物、善本医籍
2850余种6000余份的中药标本
中药种类、数量
在全国中医药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镇馆之宝首次亮相
设计巧妙能够转动
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清代圆药柜首次亮相,
药柜高170厘米、直径87厘米。
该校医学史副教授甄雪燕介绍,
药店中盛放中药饮片的药柜叫“百眼柜”,
一般是由长排靠墙的柜子组成,
这件药柜不仅是圆柱形的,还可以转动。
凑近看,每个药斗表面的标签上写有药名,
抽屉上是金漆蟾蜍或双寿桃样式拉手。
柜体上还有竹节把手用于转动药柜,
把手头部为如意云头造型。
柜门用金漆彩绘着
神农、扁鹊、华佗、李时珍等人物图。
耗时3年零7个月。
圆形药柜空间设计巧妙,
而且能够转动,
既节省空间又便于调配,
精致实用,是现存古代药柜中的精品。
大型植物药材首次展出
葛根足有一人高
淡淡的中草药味飘香。
博物馆工作人员王志霜介绍,
矿物药、大型植物药材、九大仙草、
中药炮制、外来中药等展区,
都是首次露脸。
一根足有一人高、
最粗处直径近半米的葛根很吸睛。
这味中药材主打生津止渴、通经活络,
在中药方中很常见。
但如此大块头的葛根实属难得一见。
三七名字藏着
一段惨痛用药教训
拥有止血散瘀功效的三七,
名字的由来就有一个小故事。
讲解员揭秘,相传古时候,
有个叫张小二的小伙子得了出血症,
一个姓田的郎中用一种药粉治愈了他,
小伙子讨了些药材的种子,
种在自家地里。
一年后,知府大人的女儿得了同样的病,
他就从自己家地里
挖出去年种的药材给小姐治病,
可结果小姐一命呜呼了。
知府大人下令捉拿那个郎中,
郎中了解实情后,
不慌不忙地解释,
这种药材要生长三年到七年才有药效。
他当场借来一把尖刀,
在自己的大腿上划了一下,
然后不慌不忙地取出随身带的药末,
内服外敷,即刻止血结痂。
为了让后人记住惨痛的用药教训,
人们便把这种草药的根,
定名为“三七”。
陈皮制作保存有讲究
将橘子皮整块剥开,
放在暖气片上晾干后泡水喝。
日常生活中,
人们把它称为陈皮。
陈皮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橘子的果皮,
一种是产自广东的新会柑的果皮,
称为广陈皮。
陈皮制作工艺十分讲究。
每年农历九、十月收柑季节,
制作者会大量收购广东新会柑,
入选之柑,果大皮厚,
一律开成四瓣,去肉存皮,
装入草席包,标明入库年号。
果皮仓楼底下有数口煮蜜锅,
夜以继日炼蜜泛丸,
蜜糖蒸汽长年累月透过楼板,
徐徐渗入陈皮之中,
久而久之,陈皮外表色如檀香木,
附着一层松化又不脱落的粉末,
体轻而气味清香,
百年而无虫霉之变,功效奇著。
讲解员提醒,
陈皮要陈化之后才能入药,
且越陈质量越佳,
至少要陈化三年方可。
陈皮是理气化痰、健脾燥湿之要药,
临床广泛运用于治疗脘腹胀满、
呃逆呕吐、咳嗽痰多、胸闷等。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内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六8:30至16:30面向校外开放,每周六有志愿讲解
■参观方式:须提前在北中医博物馆官网、微信公众号或“文博北京”上实名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