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担一肩山水,携千古文韵——这就是古镇张坊。
悠悠拒马河从涞源西北的太行山麓发源,一路行经千山万壑,过涞水镇,经套港村,进入美丽神奇的十渡峡,一座座灵秀的青山,一处处闲静的野渡,缓慢展开如诗如醉的百里画廊。过乾河口、片上,林木丰美,山峦叠秀,延向一碧万顷的沃野平川。拒马东归,远涉东海——张坊古镇就坐落在片上岭东拒马河出山口的左岸胜地。
张坊自古为出山要隘,由张坊镇南渡拒马河便是河北涞水县,经涞水县而西可达古易州。自张坊而东,经房山,走良乡,临卢沟而望都门。行人汇集,商旅过往,这座拒马河畔的古镇自古便是繁华的商埠。不知何年,镇上有座张姓的作坊,人称张坊,张坊古镇由此得名。
拒马河上的明珠,山水画廊的起点。大自然赋与了张坊神奇的山水魅力,秀美的风光,在房山的乡镇中,没有哪个堪与张坊相比。自片上岭而西,一道村桥横接清泠的河流两岸,这就是一渡,由此溯流而上,直抵十渡镇的十渡村,山环水侧,依次坐落着十座村桥野渡,“十渡”便名之山水,号之村野。
自四渡而东,拒马河滋润着张坊的沃野,孕育出房山西南的这座名镇。一川碧水曲曲东流,宛如山野间的玉带,勾勒出天地间的灵性。白带山、金粟山,如天资绰约的处子,披一装清雅,施云点翠于秋水之畔。临水而陈的奇岫马鞍,可否是为拒马神骏所备?历尽沧桑的古镇,于山根水畔,担一肩山水,浴万缕霞光,从遥远的时光走来,朝晖夕映,春润秋红。乾河口、蔡家口、穆家口、三河庄、大峪沟、瓦儿沟、陈家洼、北白岱、南白岱、西白岱、片上、下寺,一处处山水人家,或卧山弯,或偎水涯,带着山的神韵、水的灵气,还有抹不去的历史沧桑。
山育其民而生,水泽其物而华。水畔山阳,天生奇物,名传之古,声闻之远,以至今古皆誉,四海皆知。秋风乍起的时候,张坊古镇万木尽染,一片火红,当你来到大峪沟,簇簇累累的柿子挂满枝头,一株株柿树,由大峪沟延展到北白带村北。这里的柿子个头奇硕,状似磨盘,人称磨盘柿。看去润如美玉,晶如玛瑙,品一品清泠甘爽,但凡入口,颊齿流津。山民背筐担篓,手持搭钩,入林而采,攀茂树,升高凳,获柿而归。林边路旁,柿摊一个接着一个,一堆堆红澄澄的磨盘柿摆满朴陋的摊架,不时有路人驻足,问价而沽。皇天后土,育此嘉果,惠亿万之口,为古镇赢得了盛誉。柿林远近,坡头岭弯,压弯技头的还有山里红、大核桃。秦岭山麓的猕猴桃也在张坊落土,得乡土之厚,挹拒马之流,秦种燕植,成名于斯,号张坊猕猴桃,列中华名品。得山水之利,仰造化自然,出落得这块乡怡物美的宝地。
二
踩一片明山秀水,跨越千古,张坊古镇分明有着灿烂的文明,春光之下化做了悠远的梦。
当一群穿着用骨针缝制的兽皮衣的人们,手持木棒和石斧追逐猎物,最终消失在山顶洞的时候。张坊镇的拒马河畔,生存着一群勤劳的先民,他们在老祖母的带领下陶土而炊,束草而居,镞骨而猎,依山傍水,建立起美好的山水家园。拒马河畔劳作熙攘,古陋的茅舍升起缕缕炊烟。这样的生活过了大约五千年,进入炎黄盛世,再历尧天舜日,夏鼎殷革,先民们在张坊镇的拒马河畔,创造了难以想象的文明,如耀眼的星辰,璀璨于殷商时期的古北京西南,于是才有了三千多年前圣水之畔的燕都。这是张坊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岁月。
白带山摩天离尘,屹立于古镇东北。不知何年,这里传来悠悠梵声。当东麓的锤音,镌就一片片石经,南麓的梵刹依林而起。寺号中山,是否因其峰叠如莲,寺在其中?由此而西,数里之遥,青山脚下一刹在望,中山在上,此寺在下,便名下寺,寺圮村在,唐代石塔见证下寺的往昔。在中山和下寺之南,四面环山,土地平旷,慧化、龙凤二寺,一南一北焚诵于朝朝暮暮,与静琬开创的云居寺在白带山麓共铸了大唐盛世佛教的繁荣。晨钟暮鼓,此呼彼应,带着唐风唐韵,在古镇张坊留下千古余响。
盛唐中山、下寺、慧化、龙凤四刹当年都属一个古老的乡里,这就是范阳县弘化乡,金元先民称之为怀玉乡抱玉里。有人说,怀玉乡应在大石窝镇,这是一个概念错误,其实怀玉乡的美名本也属于古张坊,而抱玉里则完完全全是张坊的古村落,今天的北白岱村,便是抱玉里所在。古道、古井、古树、古碑,留下抱玉里的沧桑记忆。自古抱玉里东行,过野鸡口,就是汉白玉的核心采区,当年这里属抱玉里,也是抱玉里得名的原由。历史的风尘淹没了一段珍贵的史实,当年开采加工汉白玉的有古抱玉里人。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抱玉里人一锤一錾,开山琢玉,雕造精美的佛像,隋唐迄于辽金,抱玉里先民追随琬公及传人参与刻经盛事,与僧俗四众共创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伟迹。
抱玉里人是汉玉文化的先驱。先民们造像刻经,开汉白玉文化之先河,更是古都北京城池和宫殿最早的建设者,元代碑刻记载下鲜为人知的史实:早在明北京城营造的一百三十九年前,元代至元四年,忽必烈建大都城,抱玉里人贾和在采石提举司掌管文书,参与了大石窝汉白玉的开采。其侄贾叔让提领金玉府采石山场,另一个侄子贾季常在采石局负责管理库房任“司石局库”。贾氏家族两世三人,担任采石要职。由此追溯到辽南京、金中都的建设,必当有里人身影。
与抱玉里人同列的时有大石窝镇的独树村、南北尚乐村。而后来的采石诸村,形成于明清,占尽地利,赓续光大,成就了汉白玉文化的千载传奇。
北白岱,这个以白带山得名的山村,原本叫北白带,村东便是古抱玉里所在。大约自明中晚期,村落为山洪所逼,弃此西移,这就是现在的北白岱村。在抱玉里故地,有个叫贾家花园的地块儿,诉说着被风尘湮没的往事。七百年前,这里住着一个叫贾壤的人,他是元代名儒刘因的弟子,在同窗赵密的襄助下,贾壤在家宅开办书院,教授乡里子弟,门徒千人。在书院里,他奉上亲手绘制的孔子像,每逢初一、十五,亲约乡民到书院礼拜圣人,由此教化一方。贾壤的书院受到皇帝的褒奖,元顺帝亲赐“文靖书院”的匾额。一个地处乡野的书院竟名列元大都三大书院之首,为张坊古镇增添了墨韵书香。
风烟散尽,文靖故地遗风尤存,“广禄庄”、“广润庄”,一个个村名,让你感受的浓重的文化氛围,石岩、卢景辉、侯振海,这些著名的书法家,生于斯,长于斯。这里的村民也多以书法见长,一些人的书法造诣甚至超过某些书法家,只是逸处村间,不显于世罢了。张坊这个山边小镇,竟然产生几十位厅局级干部,善政有为的县处级干部殊不胜举,这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最终在文靖书院找到答案。
张坊,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朴野中彰显着山水风情,在乡土间弥漫着悠悠古韵。走进张坊,除了满眼风光,更多的是感慨、惊叹和震撼,当历史和现实交汇的时候,只想道一声:久违了,张坊!